教育現況一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作者: 鄢靈湘

當你手中所教的班級,同時混雜著資優生、特教生、一般生及體育生時,你很難看不出,在當前這樣看似公平及多元的教育與升學制度下,家長、學生與教師三方面有多麼的無奈與無力。

將天資優異的孩子給予他們需要的資源以做鑽研,將需要特殊照顧的特教生在學習期間給予課業加強,讓體育專長的孩子給予他們教練及參賽機會去磨練,這些因著不同需求所做的課程設計,包括108課綱的核心素養,用意其實都是良善美好的。然而,真正在第一線工作的教師們,是真的這樣覺得嗎?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

「老師,上課好無聊,都只能做老師交代的事,看老師要求看的書…」曾擔任過資優班導師的我當然明白這些孩子的心聲,儘管專長科目(依鑑定類別可能會抽出數理或語文課)有抽班做進階教學,並能適性給予做專題或科展的機會,然而回到自己原班時,各科教師要求大家按部就班的學習或操作,將所有在校時間都卡得緊緊的,就算遇到自己有興趣要鑽研的部分,也會因為整體課程需要吸收的量太大而降低學習與探究的意願,這樣的情況普遍發生在所有學生身上,這與我們希望培育出有自學能力且對知識保持好奇心的孩子是背道而馳的。

資優生在一般齊平式教學的環境裡常感到沒有挑戰性,而這樣的時間佔他們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特殊生在資源班上完課後,進一般班需要更多時間與他人融合,但實際的教學現場其實撥不出太多這樣的時間來設計相關活動;體育班的孩子晨練完精力耗損大半,課堂學習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無論比賽量有多少但教學進度不會因此調整,跟不上學習的孩子就算勤練體育卻不確定自己未來是不是要走體育這條路…孩子們的無奈,您感受到了嗎?

記得有位公民老師跟我分享,公民習作上面有一題關於留美設計師吳季剛的題目,講述的是吳季剛小時候因為喜歡玩洋娃娃與針線活兒被同學欺負的故事,開放式題目問:”若你看到同學在欺負吳季剛,你會怎麼做?”在所有已經社會化的人都知道的「標準答案」下,有個學生答道: 「我會不理他們,因為我怕理了他們會換我被欺負……」乍看到這個答案有點失笑的公民老師跟我說:「其實,這也許才是孩子們心裡真正的標準答案吧!」

一個人若要改變,最重要的是自我覺察及真正醒悟。用心的教師們發現了孩子們各式的狀況,希望提供協助或輔導,但孩子們一整天課程安排得密密實實的,除了下課及午餐時間外,幾乎沒有可以好好談話的空白時間。就算終於好好談話了,孩子的腦子又需要準備應付接下來的課程與測驗,連可以好好思考、覺察的時間都不容易有,那就更不用說真正的自我反省會在何時發生了,所以最終的結果,便容易變成需要拉長教養孩子的時間,但是所得到的效果卻不一定明顯。教師們的無力,您看到了嗎?

超額比序裡的競賽表現積分,也是很有趣的設計。

由於我任教的縣市尚採計競賽積分,我記得曾接到電話聽家長說要幫兒子繳交縣級美術比賽作品時,由於那孩子不曾在校表現出對美術有興趣或天分,我滿腹疑問但有技巧的問了幾句相關的問題後,便判斷出那作品並不是出自孩子之手而是坊間美術老師之手。我表明不願接受這樣用欺騙增加取得積分的行為,拒絕讓家長繳交,並且問家長: 「若作品真的得名,同學問起是誰畫的,你要孩子說誠實話還是謊話?」家長回答我說: 「老師,請你不要為難我!我真的很擔心孩子上不了第一學府!等你有小孩當家長的時候,你就會知道我為什麼要這麼做了!」這樣的回話真是讓我詫異極了! 為人處世的誠信負責與態度,不就是教育最重要的根基嗎?有了孩子身為父母後,不是更應該注重身教言教來引領孩子走向正確的道路嗎?

無論是書法、美術、甚至是做花燈比賽,舉凡只要不用親眼見著孩子完成的比賽,都有人能想出方法「協助」自己的孩子從中得到名次,這樣看似「多元」入學方式,希望孩子有更多樣學習的美意,一旦與爭竟、分數掛上線,也都會在最後沾染上些腥味。家長因為擔憂孩子在這樣體制下的升學狀況,慌亂的手腳與失序的想法,您可能體會?

「推動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能在學校集結部分有心嘗試實驗教育的教師,針對學生在時間上有較彈性的運用、在空間上能因教學所需給於實際的場域結合體驗,亦能在學習興趣上給予自學的方法與協助,既然一種米養著百種人,那我們何苦將百種人都使用同一套的教學體制呢?既然現在就算名校出來的學生都不一定能適應這個社會,何不給予願意嘗試的教師更大的可能性去帶學生實行各種社會性融合體驗呢? 既然認同活到老學到老的概念,當學生那顆願意學習的心仍燃燒著,何不放慢教學的腳步給予其適合的燃料讓它燒得更旺些呢?

體制教育並非完全不好,但隨著世代的改變,若是體制不隨之調整,又怎麼確定它適合現下日新月異的孩子呢?僅以一句我很喜歡的話作總結:「把焦點放在結果,你將不會看到改變;把焦點放在改變,你將會看到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