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第三次上課/分組討論/統整

出自福留子孫
在2020年4月21日 (二) 10:35由黃鈴諭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小組討論選題:

在你所知的教育現場實例當中,有沒有哪一個案例頗能符合自我決定理論的精神?

(回應自主、能力與關聯的人性需求,提升內在動機,陶養自主學習,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

在你所知的教育現場當中,有沒有哪一些做法或案例非常違反自我決定理論的精神?

(剝奪自主、製造無助感、激化個體間的疏離與競爭,傷害內在動機,控制自主學習,讓學生一畢業就想停止學習)

  • 例1:小學時對畫畫挺有興趣的,從小學開始學畫到高中,為了参加藝術班考试,必須花很多时間做枯燥的練習,最後的结果是雖然靠近了美術系,但從此都不再畫畫了。
  • 例2:舞蹈班,對身段有要求,老师对對学生身材的攻擊(拿麥克筆直接在身體上做記號)。
  • 例3:大學專業科目的實用性、目標很空虚,導致你付出的與學習到的不成比例。ex:土木工程系,不需要去實習,而是在教室裡做各種計算就可以畢業。
  • 例4:成績單,把所有人名字列出来,大家會有竸爭心態。後來高中時的成績單,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的名次。大家很在乎成绩,但只有自己知道,就不會被激他成竸爭感。:
    1. Q:不知道這是不是正面的例子?排名雖然會有壓力,但很想知道自己的名次,會因此更加努力。
    2. Q:是不是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没有获得成就感,因此会很在乎外部奖赏?
  • 例5:成績好搭配成績不好的同學,本來寄希望互相拉抬,结果會導致成績好排擠成績差的。
    1. 從结果看,因競爭失敗導致的無助感。互相合作的效率或结果。互相帮助是好的,但競争的框架容易造成問題。
    2. 自我决定論,放在剛才討論的成績、排名的例子,有點奇怪。


焦虑传导。教育部-学校-老师-家长-学生 学校看升学成绩,学校看老师,甚至老师参与考试。教育官员不一定懂教育。压力给到老师,老师把压力给到家长。家长在意,孩子成绩不好,自己丢脸。家长群里,直接公布学生状况。家长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要陪孩子写作业、考试、补课。被异化成社会控制体系。最后由学生来承受这些压力。

内卷/过密化:看不到出口,看不到更多的途径,就在内部竞争。

如果你要創辦或經營一個實驗教育團體/機構/學校,你會掌握那些要點,才能發揮(或至少不違反)自我決定理論的精神?

請發揮你的想像力,說明課程、教學、制度、設備等各方面的潛能(affordance)

如果應用自我決定理論的觀點來看本班[海星論述實踐]課的學習,你會提出哪些建議?

一、關聯relatedness:建立一些團建性質的活動:增加彼此的熟悉度、聯結度。
  1. 自由參加。
  2. 日常閒聊群組。
  3. 討論記錄需要真正的共享。
二、能力competence:符合自我能力的劃分(分組),產生比馬龍效應。
  1. 自主性題目和分組
  2. 參加海星的學員自己定自己的目標,如閲讀量等……
  3. 讓夢想築夢踏實,例如:要創業者一組、志同道合者。
三、自主autonomy:除了由丁丁和詹老師提出議題,也由大家討論一些共同感興趣的課題,大家票選教育話題出來討論。
  1. 不只是按照老師的議題方向去討論,也按照興趣形成討論組。
  2. 請老師分享完之後,問一下大家是否有回應和相關議題想要討論,形成題目自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