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專題三: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另一種安排「看全班表內頁」與「編看自己的表內頁」
隨堂討論三,對以下課程反思並提出意見:
 
(未顯示5位用戶所作出之19次版本)
第 4 行: 第 4 行:
 
#六年制學程導師
 
#六年制學程導師
 
#提醒「學習公社」的推進進度要加快。尤其是當小組要把它當作一門組課處理之後。
 
#提醒「學習公社」的推進進度要加快。尤其是當小組要把它當作一門組課處理之後。
 
+
#我人不舒服。
#本日志工(兩位)
+
#本日志工(四位)
 
==隨堂討論一:如何「重用」本班同學==
 
==隨堂討論一:如何「重用」本班同學==
 
#今天的重心是「重用同學」,只有願意且善於重用同學才會「開門辦教育」,「個別指導」也才會發揮最大的效果。
 
#今天的重心是「重用同學」,只有願意且善於重用同學才會「開門辦教育」,「個別指導」也才會發揮最大的效果。
第 12 行: 第 12 行:
 
#陷阱一:別忘了找出同學的動機和誘因很重要,不然他們才不要讓你重用哩!但這件事在本班沒那麼重要,因為大家是挑過的。但在公共教育中,我們要成就的同學是沒有挑過的!
 
#陷阱一:別忘了找出同學的動機和誘因很重要,不然他們才不要讓你重用哩!但這件事在本班沒那麼重要,因為大家是挑過的。但在公共教育中,我們要成就的同學是沒有挑過的!
 
#陷阱二:運用動機和誘因是有「紅線」的,紅線畫在哪兒?「得失相兼,福禍相倚」。分數是個好誘因嗎?關係的誘因,界線在哪兒?
 
#陷阱二:運用動機和誘因是有「紅線」的,紅線畫在哪兒?「得失相兼,福禍相倚」。分數是個好誘因嗎?關係的誘因,界線在哪兒?
 +
 +
'''7/8課堂討論內容'''
 +
 +
疑問:如何重用「本班同學」是什麼意思?
 +
更明確一點:今天這堂課可以請大家一起完成什麼事情才能達成這個目標?
 +
 +
同學回答:
 +
#有資訊長才的同學附近坐得很密集,依照專長可以幫忙同學處理不懂的問題。
 +
#要先確定整理出每一個人有什麼才能,才知道要怎麼用
 +
#因為大家都很喜歡思考,到隨堂討論四時可以試試看改成提出議題,然後有正反兩方可以辯論
 +
#覺得這個問題與其說是該如何「重用」不如改成:怎麼讓本班同學覺得自己在這堂課是重要的?
 +
 +
老師提出的可能活動:
 +
#大家一起對於整個培育計畫提出檢討跟建議
 +
#*可以對未來類似的計畫有所貢獻
 +
#請大家互評其他人的分數
 +
#*完成每堂課原本就必須要達成的條件,對某些人來說是一項動機
 +
#*比老師更了解每個人的狀態,品質會好很多
 +
 +
重點都是要找到「動機跟誘因」但是有紅線的。
 +
 +
這一項對本班可能不重要,因為成員是挑過的。
 +
第一堂討論時有問到「辦學成功的捷徑是什麼?」答案:挑學生來教
 +
 +
但我們要面對的是沒有挑過的學生,所以需要更多的動機與誘因。
 +
舉例:「以關係作為誘因」有些人會為了維持和老師維持良好關係而學習。
 +
但運用這些誘因的紅線在哪裡?下一段會繼續討論。
 +
 
==個人 site 使用==
 
==個人 site 使用==
 
#liteSite 建置與使用:更新三級選單(自主學)、匯整表內頁、匯整資源池、對課程寫意見、同學互評
 
#liteSite 建置與使用:更新三級選單(自主學)、匯整表內頁、匯整資源池、對課程寫意見、同學互評
第 36 行: 第 64 行:
 
#二維架構說明。
 
#二維架構說明。
 
===圖照與檔案上傳示範===
 
===圖照與檔案上傳示範===
===其他===
+
===用 FTP 修改上傳檔案的分類架構===
  
 
==開門辦教育==
 
==開門辦教育==
 +
#新典範把學習場域當成「資源海上的浮島」,舊典範把學習場域當成「城堡」與「買賣商店」。
 
#「老師/社工師/心理師」三方合作
 
#「老師/社工師/心理師」三方合作
 
#三層規範:
 
#三層規範:
第 48 行: 第 77 行:
 
#跨校選修
 
#跨校選修
 
#以天下人為同學
 
#以天下人為同學
 +
 
==個別指導==
 
==個別指導==
 
#選修與社團
 
#選修與社團
第 61 行: 第 91 行:
 
#發表
 
#發表
 
#改良社會的伙伴
 
#改良社會的伙伴
==隨堂討論==
+
#動機與誘因
#對以下課程反思提出意見:
+
 
#*整個「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
+
==隨堂討論二:運用分數當誘因==
#*組課共學
+
#評量的本質的作用。
#*實習
+
#評量與分數對本班同學的意義。
#*實驗教育概論
+
#在班上使用評量與分數的利弊得失與紅線?
#*自主學習專題的各項相關內容
+
#要不要對同學使用評量與分數?
#提出「開門辦教育」、「個別指導」與「重用同學」的各種點子
+
 
#同學之間相互給建議
+
'''7/8 課堂筆記'''
 +
 
 +
評量的三種用途:
 +
#【診斷】:想了解學習者有沒有學習到要傳達的東西

 +
#【檢定】:檢定能力是否達到某種水準。應找一個適當的通過率作為檢定的難度,當照這樣的原則設計時,代表將有一定比率的人會通過,一定比率的人不會通過。
 +
#【選拔】:作為能力的篩選、分類。
 +
Q: 將本班選拔的目的何在?這三門課評量的目的何在?(必修課、組課、實習)
 +
 
 +
A: 如果是以行政團隊給出這些評量,應該是因為想要知道:透過這些項目,有沒有把資源弄到正確的地方,並且善用,甚至公共化?(有沒有把資源善用的評量最低標)
 +
 
 +
【總結】:我們身為老師,除了關心診斷、檢定,但這些評量常常是外在的,要叫我們交差,但我們其實是提供誘因、形成節奏。(要把自己定位成“教練”,而非“教師”。)以本班為例,基本上假定,希望大家都通過,但還是跟大家共通約定有哪些作業,但這樣的行動是為了提供誘因。一位同學,在一個是否有評量的情境脈絡當中,有與沒有所帶來的行為不同,與建構之學習的節奏有密切關係;此評量不是為了診斷或是檢定的結果。
 +
 
 +
''(1)同儕 (2)節奏 (3)良好的知識/技能樹''
 +
 
 +
不是有很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就會成功;只有極少數,能夠在毫無限制的狀況下成功。因此,辦學最大的價值,就是提供這樣的節奏,而非提供高超的技能或知識,再高的技能或知識,當他習得網際網路時,都能夠找;然而,這樣的學習節奏,將影響他自身能否成功有很大的關係。

 +
 
 +
Q:為什麼我們不能歡暢的以評量來提供誘因,建構學習節奏?
 +
#使得評量過量(太多的評量,變成為了完成評量,讓評量變成了最低的標準;並且造成學習疲乏、反胃)
 +
#扭曲學習本質,異化學習(例如:學習被侷限,依照評量的脈絡而窄化)
 +
#不當標籤(造成自我貼標籤,而延伸出學習低落、自我評價低落;同時也造成不當的量化)
 +
#使得資深與資淺學習者的關係,處於不恰當
 +
 
 +
選拔與否?教育治理中選擇選拔式的評量,起源於:資源有限;因應目的而產生(榮譽同時也是無形的稀有資源)
 +
 
 +
Q:人有語言的本能,沒有文字的本能。請問人有沒有學習的本能?(有)既然有,我們能不能“放任學習”呢?
 +
 
 +
提出四種的「應然」判準方式參考:
 +
*共識:一群人想出覺得哪些相處是應然。
 +
*存在:他假定不應然的東西會消滅,天地中有一種存在,自然會些滅自作孽的存在(大多數為演化主義者)
 +
*無知之幕:社會規劃設計,例如:均貧富、左派與右派,假設我們在未知的情況下,在非為既得利益者,我們到底要主張哪個?(分蛋糕的比喻)
 +
*功利主義:為大多數人創造最大幸福的選項(請去看“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
 
 +
==隨堂討論三,對以下課程反思並提出意見:==
 +
#整個「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
 +
#組課共學
 +
#實習
 +
#實驗教育概論
 +
#自主學習專題的各項相關內容
 +
 
 +
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訓建議摘要
 +
 
 +
一、實作者培力
 +
 
 +
(一)學員徵選:採連鎖反應式,小組培力。不篩除學員。
 +
 
 +
(二)學員規範:作業太多、任務太過複雜,深刻思考的時間被壓縮。增加請假時數。
 +
 
 +
(三)整體規劃:將「親師生關係溝通」列為基礎課程、導師的定位與距離再考量、增加一日「服務領導」課程、有統一的行政支援團隊,支持指定的行政事宜。
 +
 
 +
二、自主學習概述
 +
 
 +
(一)技術上:新埔國中停電,導致 liteSite 無法運作、可由擅長程式的成員組成科技小組,協助老師進行實務技術指導。liteSite的美感。
 +
 
 +
(二)內容:老師的重心在帶領討論或解釋論點與哲學,促成師生間更多意見交流(例如實驗教育中的評量或分數的討論,因為充滿各種迷思,值得深入討論)、增加介紹其他自主學習的型態與方法(比如說不以網路為主的自主學習)。
 +
 
 +
三、實驗教育概論
 +
 
 +
(一)多元面貌規劃:除辦學者觀點外,增加多種觀點,如教育工作者(含初入場者)、學生、畢業生及家長。加入均優、實驗教育論壇為必修。
 +
 
 +
(二)統整式設計:著重在了解不同系統的特色或是各校的獨特之處,讓大家有多一點的時間可以發問或互動。同一個實驗教育的理論與參訪可以放在同一天(上午:理論+精神(時間分配比例: 辦學歷程+核心理論)下午:參訪+體驗(影片+講解、試教))、最後一堂課是統合匯整。
 +
 
 +
(三)其他:直接或是像直播方式的補課或觀課系統、參訪後安排學員討論時間、講綱事先發給學員,留較多時間Q&A。
 +
 
 +
四、實習
 +
 
 +
(一)有彈性的「整體輔導計畫」:區分合作單位和實習單位清單、實習單位的期待和實習條件、出現問題或狀況導師能協助協商或介入幫助、找尋實習場域前,給予學員基本說明及心理建設、可以簡單規定,和實習單位的接洽程序。
 +
 
 +
==隨堂討論四,提出「開門辦教育」、「個別指導」與「重用同學」的各種點子==
 +
 
 +
開門辦教育的點子
 +
#要把世界都當成我們的資源時,最缺乏的就是「知識轉譯者」和「資源中介者」兩個角色。知識轉譯者是用學習者聽得懂的語言,來說明這些知識或資源。資源中介者則是當學習是無邊界時,就需要有個平台或橋梁,來告訴學習者所需的資源、而誰是可以提供這些資源。
 +
#媒合平台: 像是鹿樂這個平台,彙整鄉村學校的需要和大眾可提供的能力,這些能力不只有基本的國英數三科教學,還包含不同技能的傳授。這個平台應該要包含所有線上的自學團、共學團、機構,讓需要的人可以透過這平台去搜尋、去連結、去架構。從三十位同學為出發來做這個媒合平台,目前在教育論壇組課共學已在著手進行。
 +
#資源島概念: 整個資源海中,我們自己是一座島,可以串聯其他共學團,來開發共同選修課程。每個共學團可保有自己的特色,也可以讓孩子們有更多的課程可選擇。
 +
#親師讀書會/終身學習:在未來的教育型態中,家長教育是很重要的。道禾竹北三代塾因應竹科的環境,當爸爸去工作,孩子去上課時,媽媽和祖父母也可以跟著孩子一起來上課。
 +
#利用家長的專業能力,也是很好的資源運用。
 +
#特別來賓:可以給學習者不同的刺激和新鮮感,在小馬的歷史課堂上會邀請她自己的大學同學來開講,目前她同學在大陸念研究所,有兩地不同面向的看法可以提供給學習者。邀請者要先對特別來賓有基本的認識,避免在課堂上有過多的驚喜或驚嚇。
 +
 
 +
個別指導的點子
 +
#學習教練:幫助學習者將所需能力拆解,給予學習者長期且定量訓練。例:已經可以專注30分鐘,這周試著專注35分鐘,若達成,下周再延長時間,循序調整極限。
 +
#職人師徒制:請各領域的專家來做指導,針對學習者的特性和學習節奏,給予相對應的教學。
 +
#網路對話:關係的建立,類似像諮商輔導,在對話中幫孩子尋找脈絡、給予支撐,幫她解決他的問題或狀況。
 +
#資訊站:媒合平台的概念,給予者本身的觸角要夠寬深廣,才能提供符合學生需要的東西,
 +
#諮商輔導:要一個團體或機構養一個心理輔導師是困難的,但確實是有這個需求的。跑蛙自學團有一位家長正在進修心理諮商碩士班,因此就成為跑蛙專屬的輔導老師,每周有固定的時間與學生有個別時間進行輔導、交談。
 +
 
 +
重用同學的點子
 +
#Rotation: 互相作為學習者的人,將相關的任務分工,且把任務分成基礎和進階,在約定的時間後(ex:半年),可以再負責不一樣、進階的任務,同時可檢視自己所做任務、負擔責任,也能看到自己進步的一種概念。
 +
#DFC(Design For Change): 用DFC的概念,帶著孩子看到問題,討論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創造思考不一樣的可能,孩子可以有不同的任務或工作。
 +
#鼓勵孩子去組課
 +
#用孩子來做助教的方式,協助教學。
 +
#大手牽小手:就是年紀大的帶年紀小的。之前小馬國中時參與了環保社團,被訓練當解說員,在社區服務、辦營隊時,她們這些國中生就是小隊輔,帶著國小生來進行活動。
 +
#親師溝通的橋樑:學生本身就是親師溝通的橋樑,學生若能充分表達有時會比老師跟家長溝通的效果來得更好。
 +
 
 +
==回家作業:同學之間相互給建議==

2018年9月14日 (五) 13:22的最新修訂版本

  1. 檢查抽籤的籤和塗鴨紙
  2. 英文代課老師
  3. 六年制學程導師
  4. 提醒「學習公社」的推進進度要加快。尤其是當小組要把它當作一門組課處理之後。
  5. 我人不舒服。
  6. 本日志工(四位)

隨堂討論一:如何「重用」本班同學

  1. 今天的重心是「重用同學」,只有願意且善於重用同學才會「開門辦教育」,「個別指導」也才會發揮最大的效果。
  2. 一位「外銷派」的老師對同學的正面影響是小的。同學們不會去相信「專門外銷大道理給他們實踐,自己不實踐的大人」。你們也不會相信!
  3. 如何重用「本班同學」?請大家做些什麼最恰當?為什麼?
  4. 陷阱一:別忘了找出同學的動機和誘因很重要,不然他們才不要讓你重用哩!但這件事在本班沒那麼重要,因為大家是挑過的。但在公共教育中,我們要成就的同學是沒有挑過的!
  5. 陷阱二:運用動機和誘因是有「紅線」的,紅線畫在哪兒?「得失相兼,福禍相倚」。分數是個好誘因嗎?關係的誘因,界線在哪兒?

7/8課堂討論內容

疑問:如何重用「本班同學」是什麼意思? 更明確一點:今天這堂課可以請大家一起完成什麼事情才能達成這個目標?

同學回答:

  1. 有資訊長才的同學附近坐得很密集,依照專長可以幫忙同學處理不懂的問題。
  2. 要先確定整理出每一個人有什麼才能,才知道要怎麼用
  3. 因為大家都很喜歡思考,到隨堂討論四時可以試試看改成提出議題,然後有正反兩方可以辯論
  4. 覺得這個問題與其說是該如何「重用」不如改成:怎麼讓本班同學覺得自己在這堂課是重要的?

老師提出的可能活動:

  1. 大家一起對於整個培育計畫提出檢討跟建議
    • 可以對未來類似的計畫有所貢獻
  2. 請大家互評其他人的分數
    • 完成每堂課原本就必須要達成的條件,對某些人來說是一項動機
    • 比老師更了解每個人的狀態,品質會好很多

重點都是要找到「動機跟誘因」但是有紅線的。

這一項對本班可能不重要,因為成員是挑過的。 第一堂討論時有問到「辦學成功的捷徑是什麼?」答案:挑學生來教

但我們要面對的是沒有挑過的學生,所以需要更多的動機與誘因。 舉例:「以關係作為誘因」有些人會為了維持和老師維持良好關係而學習。 但運用這些誘因的紅線在哪裡?下一段會繼續討論。

個人 site 使用

  1. liteSite 建置與使用:更新三級選單(自主學)、匯整表內頁、匯整資源池、對課程寫意見、同學互評
  2. FTP 的使用
  3. 指定 FTP 中的文件編輯器
  4. siteConstant修改、檔案上傳與相簿功能

對上次隨堂討論的匯整

  1. 點開「導航列/工具/全班資源池」
  2. 試著瀏覽各個分類。
  3. 說明 tag 的體系。
  4. 試著用蒐尋使用 tag 。
  5. 只有自己新增的資源才可以刪;大家的資源只能編輯(但無法編輯提供者)。

另一種安排:「看全班表內頁」與「編看自己的表內頁」

第三種安排:別人的意見連編都不能編

  1. 意見和說明不同。
  2. 說明蒐集意見的範圍與分類。
  3. 規畫二維架構,用兩個:
    • 二維皆準確,如「寫看法」。
    • 一維準確,另一維模糊,如「本班資源池」。
    • 兩維皆模糊,不適合多人協作,適合個人使用。

同學互評系統

  1. 組別次序的邏輯與星狀分配的道理。
  2. 第一點約定寫評價對象是全組、某人、某幾人。
  3. 二維架構說明。

圖照與檔案上傳示範

用 FTP 修改上傳檔案的分類架構

開門辦教育

  1. 新典範把學習場域當成「資源海上的浮島」,舊典範把學習場域當成「城堡」與「買賣商店」。
  2. 「老師/社工師/心理師」三方合作
  3. 三層規範:
    • 法令與制度:消極防止受教者被侵害,如果積極應用,容易扭曲和異化學習的本質
    • 結果論:直接由學習者「所得到的幫助」,來評價學習歷程。不是由學習者的「表現」。
    • 同行的口碑與自治。
  4. 資深學習者–老師
  5. 資深學習者–家長
  6. 跨校選修
  7. 以天下人為同學

個別指導

  1. 選修與社團
  2. 導師與教練
  3. 一生一課表的落實
  4. 專題指導

重用同學

  1. 重用同學的好處
  2. 重用同學的風險
  3. 工讀
  4. 上課
  5. 上班
  6. 發表
  7. 改良社會的伙伴
  8. 動機與誘因

隨堂討論二:運用分數當誘因

  1. 評量的本質的作用。
  2. 評量與分數對本班同學的意義。
  3. 在班上使用評量與分數的利弊得失與紅線?
  4. 要不要對同學使用評量與分數?

7/8 課堂筆記

評量的三種用途:

  1. 【診斷】:想了解學習者有沒有學習到要傳達的東西

  2. 【檢定】:檢定能力是否達到某種水準。應找一個適當的通過率作為檢定的難度,當照這樣的原則設計時,代表將有一定比率的人會通過,一定比率的人不會通過。
  3. 【選拔】:作為能力的篩選、分類。

Q: 將本班選拔的目的何在?這三門課評量的目的何在?(必修課、組課、實習)

A: 如果是以行政團隊給出這些評量,應該是因為想要知道:透過這些項目,有沒有把資源弄到正確的地方,並且善用,甚至公共化?(有沒有把資源善用的評量最低標)

【總結】:我們身為老師,除了關心診斷、檢定,但這些評量常常是外在的,要叫我們交差,但我們其實是提供誘因、形成節奏。(要把自己定位成“教練”,而非“教師”。)以本班為例,基本上假定,希望大家都通過,但還是跟大家共通約定有哪些作業,但這樣的行動是為了提供誘因。一位同學,在一個是否有評量的情境脈絡當中,有與沒有所帶來的行為不同,與建構之學習的節奏有密切關係;此評量不是為了診斷或是檢定的結果。

(1)同儕 (2)節奏 (3)良好的知識/技能樹

不是有很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就會成功;只有極少數,能夠在毫無限制的狀況下成功。因此,辦學最大的價值,就是提供這樣的節奏,而非提供高超的技能或知識,再高的技能或知識,當他習得網際網路時,都能夠找;然而,這樣的學習節奏,將影響他自身能否成功有很大的關係。


Q:為什麼我們不能歡暢的以評量來提供誘因,建構學習節奏?

  1. 使得評量過量(太多的評量,變成為了完成評量,讓評量變成了最低的標準;並且造成學習疲乏、反胃)
  2. 扭曲學習本質,異化學習(例如:學習被侷限,依照評量的脈絡而窄化)
  3. 不當標籤(造成自我貼標籤,而延伸出學習低落、自我評價低落;同時也造成不當的量化)
  4. 使得資深與資淺學習者的關係,處於不恰當

選拔與否?教育治理中選擇選拔式的評量,起源於:資源有限;因應目的而產生(榮譽同時也是無形的稀有資源)

Q:人有語言的本能,沒有文字的本能。請問人有沒有學習的本能?(有)既然有,我們能不能“放任學習”呢?

提出四種的「應然」判準方式參考:

  • 共識:一群人想出覺得哪些相處是應然。
  • 存在:他假定不應然的東西會消滅,天地中有一種存在,自然會些滅自作孽的存在(大多數為演化主義者)
  • 無知之幕:社會規劃設計,例如:均貧富、左派與右派,假設我們在未知的情況下,在非為既得利益者,我們到底要主張哪個?(分蛋糕的比喻)
  • 功利主義:為大多數人創造最大幸福的選項(請去看“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隨堂討論三,對以下課程反思並提出意見:

  1. 整個「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
  2. 組課共學
  3. 實習
  4. 實驗教育概論
  5. 自主學習專題的各項相關內容

實驗教育工作者培訓建議摘要

一、實作者培力

(一)學員徵選:採連鎖反應式,小組培力。不篩除學員。

(二)學員規範:作業太多、任務太過複雜,深刻思考的時間被壓縮。增加請假時數。

(三)整體規劃:將「親師生關係溝通」列為基礎課程、導師的定位與距離再考量、增加一日「服務領導」課程、有統一的行政支援團隊,支持指定的行政事宜。

二、自主學習概述

(一)技術上:新埔國中停電,導致 liteSite 無法運作、可由擅長程式的成員組成科技小組,協助老師進行實務技術指導。liteSite的美感。

(二)內容:老師的重心在帶領討論或解釋論點與哲學,促成師生間更多意見交流(例如實驗教育中的評量或分數的討論,因為充滿各種迷思,值得深入討論)、增加介紹其他自主學習的型態與方法(比如說不以網路為主的自主學習)。

三、實驗教育概論

(一)多元面貌規劃:除辦學者觀點外,增加多種觀點,如教育工作者(含初入場者)、學生、畢業生及家長。加入均優、實驗教育論壇為必修。

(二)統整式設計:著重在了解不同系統的特色或是各校的獨特之處,讓大家有多一點的時間可以發問或互動。同一個實驗教育的理論與參訪可以放在同一天(上午:理論+精神(時間分配比例: 辦學歷程+核心理論)下午:參訪+體驗(影片+講解、試教))、最後一堂課是統合匯整。

(三)其他:直接或是像直播方式的補課或觀課系統、參訪後安排學員討論時間、講綱事先發給學員,留較多時間Q&A。

四、實習

(一)有彈性的「整體輔導計畫」:區分合作單位和實習單位清單、實習單位的期待和實習條件、出現問題或狀況導師能協助協商或介入幫助、找尋實習場域前,給予學員基本說明及心理建設、可以簡單規定,和實習單位的接洽程序。

隨堂討論四,提出「開門辦教育」、「個別指導」與「重用同學」的各種點子

開門辦教育的點子

  1. 要把世界都當成我們的資源時,最缺乏的就是「知識轉譯者」和「資源中介者」兩個角色。知識轉譯者是用學習者聽得懂的語言,來說明這些知識或資源。資源中介者則是當學習是無邊界時,就需要有個平台或橋梁,來告訴學習者所需的資源、而誰是可以提供這些資源。
  2. 媒合平台: 像是鹿樂這個平台,彙整鄉村學校的需要和大眾可提供的能力,這些能力不只有基本的國英數三科教學,還包含不同技能的傳授。這個平台應該要包含所有線上的自學團、共學團、機構,讓需要的人可以透過這平台去搜尋、去連結、去架構。從三十位同學為出發來做這個媒合平台,目前在教育論壇組課共學已在著手進行。
  3. 資源島概念: 整個資源海中,我們自己是一座島,可以串聯其他共學團,來開發共同選修課程。每個共學團可保有自己的特色,也可以讓孩子們有更多的課程可選擇。
  4. 親師讀書會/終身學習:在未來的教育型態中,家長教育是很重要的。道禾竹北三代塾因應竹科的環境,當爸爸去工作,孩子去上課時,媽媽和祖父母也可以跟著孩子一起來上課。
  5. 利用家長的專業能力,也是很好的資源運用。
  6. 特別來賓:可以給學習者不同的刺激和新鮮感,在小馬的歷史課堂上會邀請她自己的大學同學來開講,目前她同學在大陸念研究所,有兩地不同面向的看法可以提供給學習者。邀請者要先對特別來賓有基本的認識,避免在課堂上有過多的驚喜或驚嚇。

個別指導的點子

  1. 學習教練:幫助學習者將所需能力拆解,給予學習者長期且定量訓練。例:已經可以專注30分鐘,這周試著專注35分鐘,若達成,下周再延長時間,循序調整極限。
  2. 職人師徒制:請各領域的專家來做指導,針對學習者的特性和學習節奏,給予相對應的教學。
  3. 網路對話:關係的建立,類似像諮商輔導,在對話中幫孩子尋找脈絡、給予支撐,幫她解決他的問題或狀況。
  4. 資訊站:媒合平台的概念,給予者本身的觸角要夠寬深廣,才能提供符合學生需要的東西,
  5. 諮商輔導:要一個團體或機構養一個心理輔導師是困難的,但確實是有這個需求的。跑蛙自學團有一位家長正在進修心理諮商碩士班,因此就成為跑蛙專屬的輔導老師,每周有固定的時間與學生有個別時間進行輔導、交談。

重用同學的點子

  1. Rotation: 互相作為學習者的人,將相關的任務分工,且把任務分成基礎和進階,在約定的時間後(ex:半年),可以再負責不一樣、進階的任務,同時可檢視自己所做任務、負擔責任,也能看到自己進步的一種概念。
  2. DFC(Design For Change): 用DFC的概念,帶著孩子看到問題,討論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創造思考不一樣的可能,孩子可以有不同的任務或工作。
  3. 鼓勵孩子去組課
  4. 用孩子來做助教的方式,協助教學。
  5. 大手牽小手:就是年紀大的帶年紀小的。之前小馬國中時參與了環保社團,被訓練當解說員,在社區服務、辦營隊時,她們這些國中生就是小隊輔,帶著國小生來進行活動。
  6. 親師溝通的橋樑:學生本身就是親師溝通的橋樑,學生若能充分表達有時會比老師跟家長溝通的效果來得更好。

回家作業:同學之間相互給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