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海星培力/論述與實踐/兩種典範的差別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2020/03/12課程紀錄

  • 第一階段:課務說明
  1. 第一段記錄1人:課務
  2. 第二段記錄1人:教育典範
  3. 第三段記錄4人:四組
  4. 第四段記錄1人:重要結論報告
  5. 本課程網站 banner 設計: 沒有侵權、寬比高在六倍以上
  • 第二階段:教育典範
  • 第三階段:分組討論-第四組

聚焦在「不對稱性」的討論上

娟:丁丁跟詹老師因為是課程的發起人,因為發起人的角色在貢獻上、功能上的付出,自然形成不對稱性的結果。 剛:我覺得有很多事情我只能接受啊!例如:上課時間、上課方式、收費……,我只能選擇要或不要,這就是我們之間的不對稱性。我覺得我不反對這些(規定)是因為我不想浪費時間,想直接進入課程內容,所以我沒有意見,也不沒有覺得有什麼關係.
思:因為我接觸的對象比較特別,通常沒有什麼不對稱性的問題,我不會要求誰一定要聽誰的,反而是怎麼樣可以有機會接近他們、影響他們。
曉:應該更深入的討論不對稱性的定義。不對稱性是問題的關鍵,把這個問題想清楚才能繼續往下討論。

小結:不對稱性指權力關係/只能選擇要或不要

諭:提問:不對稱性之存在於師生關係嗎?同儕之間也有不對稱性的問題嗎? 剛:自願性放棄還算是具不對稱性嗎?


娟:我們在辦學上會希望做到每個人都是平等的狀態,所以例如門口要不要放照片啊等等之類的事情,應該都要經過大家同意才是,但是在運營上會發現,如果每件事情都要這樣處理,就會有問題。所以後來採取運營方先決定,有意見的人可以有討論的權利的處理方式。在學習上,我們會尊重學生的意見,跟學生討論後再決定。

思:我的狀態是一定要參與的人願意參與,活動才能進行,在過程中會不斷強調你可以自由決定要不要參加、不參加可以退出。

諭:不對稱性是一定會出現的,不一定是有誰非要怎樣怎樣,而是在一個權力結構下,必然會出現的結果。

剛:不對稱性沒有好或不好,要看怎麼運用,不是說具不對稱性就不好,沒有不對稱性就是好。


討論的題目:以我們這門課為對象,分析「丁丁、詹志禹」與其他同學的不對稱性,並探討:

  1. 這些不對稱性的功能是什麼?
  2. 可以怎樣重新安排嗎?
  3. 須要保留的最低不對稱性是哪些?


  • 第四階段:關鍵提問
  1. 自願性放棄還算是不對稱性嗎?
    主體性的彰顯、被馴化的結果?
    統治的正當性:人民同意、套套邏輯
    學習的定義=增量+有用+主體性
  2. 如果這門課,我們不能重用彼此,不能提升所有人的高度,這門課一定會失敗。我們如何重用彼此?
    充分傾聽及尊重彼此的發言(聲音)
    認識每個人
    創建一些機制—課後自發性的交流
    把不對稱性降低到最低限度
    找到二岸可共同使用共筆系統
  3. 要如何體認生命自覺?
    設計破冰活動,自我介紹必答問題之一
  4. 在12次課程裡,提出關鍵問題、指出關鍵事實,有了骨架後如何長出血肉?分工
    目的性
    共創
  5. 政府對教育的界入有可能趨近於零嗎?政府界入的程度為何?
    右派、左派?
    要不要發教育卷?
    解決金字塔低端需求的問題?
    缺少制衡
    對教育資源及內容不干預
  6. 目標統整小組、關係深化小組、橫向文件交流工具小組
  7. 二岸教育對於不對稱性的最低標準有什麼不同?
  8. 提前部署三組在一週後提出建議,形成機制調整下一次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