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社會共同體與公共支持體系政綱/教育政綱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中央教育發展基金

  1. 機關別預算
    • 去年和今年分開,每年編一次。
    • 中央和地方分開
    • 政府和民眾分開
    • 用於很穩定的項目
  2. 基金別項算
    • 不破壞教育經費23%原則
    • 跨年滾存
    • 可處理分公庫預算,如:家長收費、民間捐款。
    • 用於高度不確定項目

班本課程

  1. 大多數的人並不理解「群學」指的是什麼,不確定適不適合用「學習社群」替代?
    課綱中有「家長學習社群」、「親師共學社群」…等概念。
  2. 修改建議:
    班級教師於自主學習課程中納入學生治理課程之群學課程設計時,如已取得校外資源或為課程之核心要件時,得向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報備實施。其平均課程節數不得逾每週十節範圍內。

教師

  1. 年金改革後,許多教師延後退休,考慮按原退休年齡退休領到的退休金不如預期,沒有其他轉職準備,繼續留在原學校任教。
  2. 對於中高齡教師,除了體力能力對帶班吃力外,面對一連串的教改採消極態度,仍維持原教學考試的教學方式,抱怨學生素質越來越差、在校內做最少的工作、領比較多的薪水,以最後還是分數決定學校為藉口,成為教育現場最難改變的障礙。
  3. 在代理老師或實習老師階段,因為工作不穩定、年資最淺,常成為學校最大的勞動力來源,有理想的年輕人,如果超過3年沒有考上正式老師,大多為轉職,或走到實驗教育學校/領域。願意多花幾年繼續考的人,通常是因為希望有一份安穩的職業。常見的現象是,考上正式教師後,先結婚、生子、請育嬰假,學校又必須請代課老師來上課的現象。
  4. 學校現場對於自主學習的想像多數還是停留在「自習」或「自己完成一個專題」,自帶培的學員王彥婷遇到的狀況是,學校把需要補寫作業或實際上需要進行補救教學的學生,安排在自主學習時間,要求代理代課老師在這個時間協助同學完成作業。或引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彥婷老師的困擾是,已經設計了很多有趣的英語活動卻無法啟發學生學習,或設計的活動根本就沒有時間進行的困難。但身為代課老師也沒有辦法拒絕這個任務的狀況。
  5. 很多老師有職業倦怠,或根本不適合帶班,但因為沒有為離職做準備。所以打算做到退休。也有住在市中心(自己的小孩補習方便),申請到偏鄉小校工作,覺得偏校班級小又沒有升學壓力,領一樣錢(或比較多)卻比較輕鬆。
  6. 按現有的師培、教甄制度,並不能蒒選出有終身學習、群學特質的老師,事實上,能通過制度到現場任教的老師,大多是學優生,很會讀書,無法體會學生學不會困難,也沒有輔導概念,另一方面,因為從小成績好,有某程度的優越,不喜歡也擅長別人溝通(習慣權威式的關係),自我培力的方式是到處參加課程,而不是經營學習社群。
  7. 會當教師的通常在校是好學生,不會吵架也不會鬧事,當老師之後最害怕處理的就是學生衝突、不聽話這類的問題,尤其是國中教師最擔心管不動學生;課教不完,對於群學、自主學習的抗力最高。又有升學當擋箭牌,是最難改變的一個族群。
  8. 教師的生活圈小、同溫層厚,對於新知及外界的改變認知有侷限。

學前教育

  1. 現在正在發生的事:各地增設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
    • 法源:職場互助式教保服務實施辦法
    • 第三條第一項:政府機關(構)、公司及非政府組織得於其合法使用之場址,設立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提供其員工子女、孫子女教育及照顧服務,至多以收托六十名幼兒為限。
    • 目前各機關有閒置空間者,會評估是否辦職場互助教保中心,除員工子女外,餘額也提供鄰近社區幼兒就近托育。
  2. 丁丁建議以土地驅動為方法建構非營利幼兒園
    • 以全國為單位,學前教育不賺錢的地方建置非營利幼兒園。


中學階段

  1. 新舊價值觀的衝突
    • 家長端有一定比例認同多元學習、多元發展的理念,苦於找不到合適的學校。對未來沒有信心。
    • 留在公立學校內的學生,必須碰運氣,如果遇到尊重多元的老師,會比較有空間進行生涯探索。
    • 即便是升學取向,也有用心於教學創新的老師,但比例很少。大部分的老師是走更會教、更會盯學生作業的方向去認定自己是不是一位盡責的老師。
  2. 學生樣貎
    • 都會區:
      • 家庭重升學的—跨區就讀名星額滿學校(國小、中)、私校、強調菁英教育的實驗學校,非常在意考試是否以分數為依據。
      • 有多元學習、多元價值概念+有經濟資本的家庭:跨區讀公立實驗學校或團體、機構實驗教育。
      • 無餘裕(時間)管理教育事務:學校。
    • 非都會區:
      • 有經濟能力的,送都會區就學。
      • 大型學校:以升學率磁吸相鄰地區生源。
      • 小型學校:經濟弱勢、隔代教養、新住民子女。

高中再社區化

  1. 提問:高中指普通高中、技術高中嗎?
  2. 公私立都算嗎?
  3. 目前國中有部分名額可直升鄰近高中,也算是高中社區化的概念嗎?
    • 例如:和平高中設附設和平國中,國中部前幾名可直升高中部。和平高中和台大、台科大合作部分課程。
    • 北安國中全校前幾名可直升大直高中。
  4. 有地區高中數不足的問題嗎?例如:雲林縣、嘉義縣。
    會不會變成另一種跨區就讀的原因?
  5. 雙北區因各社區高中發展特色課程,其實已經有一部分學生願意就近入學,不以分數為惟一入學考慮,但其他地區受限於公立高中數量,國中端仍以應試為主要教學重心。

青年彈性學習

  1. 目前大學端會利用推廣教育部、學生社團進行即應用的課程。
    • 例如:東海大學推廣教育部開如何做podcast的課程,以18小時為1學分,計算入學生選修學分中。
  2. 政府端有推大學生到政府實習的計畫,不知道成效如何?政府實習不知道是不是也可以納入畢業學分數?
  3. 目前技術高中的進修部(以前的夜間部),15歲以上可就讀,也有一半在校上課、一半到業界實習的課程設計,例如:大安高工汽車修護技能實用班。

恩濡的回饋意見

  1. 應試教育悖離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養成品格。=>有些人可能會說現在考試的考題已經愈來愈活化了,所以這個問題正在改善。而丁丁講的通常是更本質性、制度性的東西,可能要強調是「應試教育制度」;以及制度為何會讓教育成為更加固化社會階級的原因(對,即使老生常談,但還是每次都要再講一次)
  2. 運用少子女化的形勢推進教育改革,=>感覺可以多說明一下少子女化的形勢或優勢有哪些。
  3. 何謂「層級的階梯」?
  4. 家長為什麼會沒有終身學習的機會?不是有社區大學或是公立學校的親職講座嗎?丁丁想像中的終身學習和現在既有的內容差別是什麼呢?
  5. 「公立大學應提供一定名額及學費優惠或獎學金」,那如果住在台北市的人有一定的保障名額可以進台大,會比較公平嗎?就像清交大也有滿多學生是新竹人的。
  6. 減少行政事務是減少教育現場的行政工作量嗎?
  7. 所謂「過量的課綱」,是哪個部分過量呢?感覺可以多說明一些。
  8. 台灣現有的教育政策為何沒有促進多元社會呢?(這部分可以針對既有的多元文化教育裡的盲點論述呦~例如很多教材還是滿漢人中心或華文中心主義,或是一線教師只教「多元文化教材」但自己並沒有「多元文化素養」)
  9. 同學自主學習空間馬上出現,而老師立刻陷入必須後設反思「到底要教什麼」「現場要怎麼教」的處境。=>確實感覺有些教育主管是擔心老師的反彈才沒有推動自主學習的,所以光是有這一句,好像並不能看見老師跟學生之間的衝突關係怎麼解決。
  10. 增加課綱的柔度=>這裡的柔度是只彈性嗎?
  11. 我一直覺得「資源海洋和軟管」相對於「往城堡搬糧草」實在還是有些抽象。如果用潛水艇之類的具象物來表達會好一點嗎?
  12. 「新增第六點:班級教師獲得校外資源或在班級自主學習教育基本需求內,設計學生參與治理之群學課程,得向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報備實施,其平均課程節數不逾每週十節。」這一條很具體,不過為什麼是十節呀?
  13. 目前也有開始有「以自主學習協助未定向青少年」的工作圈,標的為:法院安置的少年之家,中離生,中輟生,高關懷學生。=>感覺這裡需要舉例為什麼自主學習能協助未定向少年。不然會很容易落入大眾對「夠自主才能自主學習」的印象。例如魔豆學園,或是阿淦正在協助的安置機構。
  14. 可能要說明一下何謂「同村共養教育」,從定義到既有的實際案例都需要。
  15. 私立大學自由辦學是不是可以跟實驗教育大學結合呢?因為擔心只提自由辦學,會很像今年年初報導的中州大學剝削外籍學生的事件。
  16. 繁星好像有個弊病是說,他是以每間學校的排名前1-10作為申請資格?因為這個邏輯是相信寒門也能出貴子。但是後來變成有些家裡條件不錯的人會故意遷戶籍到一些排名比較後段的學校,這樣比較容易讓校排名保持在前面。所以如果只是擴大繁星名額好像不夠。
  17. 學習歷程系統應該也要加強資安管制,上次學習歷程檔案全部不見的新聞對這個政策傷害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