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擴大讀書會1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學習是人的本能,但沒有學習者的主體性,學習便不會成立

告訴電腦狗的定義是細尾,長腿,有眼圈

標準狗,電腦會認;不標準狗,電腦打問號

給電腦看大量狗的照片,
讓電腦自己發展狗的定義

即使是電線桿旁尿尿的狗,
電腦都能認出

在各項本能之中,「學習」是人類非常厲害的能力之一,可以說憑藉著這項能力,人類才有辦法從遠古生存到今天,而且建立文明,支配幾乎所碰到過的一切環境。

晚近的人工智慧發展,就是科學家模仿人類的這項能力,建造出有真正本事的電腦。

以前科學家要訓練電腦認出照片中的狗來,總是定義一些規則:有頭、身體、四隻腳、一條尾巴,而且以一定的關係連接;有皮毛、皮毛上可以有各種花色(花色之多,科學家就難以窮舉);…,結果電腦碰到新的、和過去給過的「狗定義」不全像的狗照片又認不出來了。後來科學家用「多層的類神經網路」,給電腦看幾萬張狗照片,讓電腦自己去發展狗的定義,之後電腦就能真的學會辨認狗,即使照片中的狗是電腦以前沒看過的新樣子狗,它也能認出這是一隻狗。至此 AI 才發展出真正「認狗」的本事了。

科學家手上的 AI 、家中的小孩、學校裡的學生,都是「學習者」,如果不讓「學習者」去體會大量的經驗,由學習者自己主動地去發展「定義」與「策略」,那學習便不會成立,學習者不會長出對付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剝除了學習者的主體性,由大人去告訴學習者規則,學習者套用規則去應對問題,很快就會碰上規則沒涵蓋到的情況,學習者不是出錯就是無所適從。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多少能理解:

  1. 學習是人的本能,生來就會,而且一輩子都會。因為人腦中的學習功能,就是靠多層次的神經網絡達成的。這種神經網絡結構,本就是大腦的組織原則。
  2. 學習並不是「灌頂」,把一堆規則「灌頂」進去沒用,碰到和規則不完全相符的狀況就不靈了,就不會了。
  3. 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的主體性,無比重要,沒有學習者的主體性,其實學習就不會成立。

教育系統和社會組織結構緊密鑲嵌


對照圖

教育自古至今有許多種樣子,而某一個時代、某一個社會,教育會長成什麼樣子,其實是和那個社會的主要組織原則相輔相成的。

例如中國古代社會,士子教育會教儒家而不是墨家,是因為讀書人篤信儒家,然後透過科舉為官,幫忙朝廷統治天下,能夠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不是因為儒家的思想和經典比墨家的高明。

但是世人容易有一種錯覺:自小看慣的,就會覺得「天經地義」,「理應如此」。源自三百年前普魯士,繼而流傳全世界成為主流的「傳統學校教育」也是這樣,它只是恰好和過去三百年來盛行「科層暨市場體制」完全契合。但是因為大多數的同胞與世人是這一套教育體制養大的,所以自然就覺得「教育理應如此」,天經地義。這樣子想,卻剛好妨礙台灣社會與教育地進一步發展。在網際網路發展略為成熟之後,網際網路改變了教育的「核心提問」,而「科層暨市場體制」走了三百年,造成了全球暖化,也不得不改弦更張,必須走向「互聯共生網絡」型的人類社會。在教育體制與人類社會雙雙須要「升級改版」之際,改變教育,改變人類社會,才是真的「理應如此」。

由於過去十年台灣開始有了實驗教育的發展,先是有行政命令上的包容,後來又有了正式立法的保障,而後政府更透過補助加以扶持,讓我們看到了和過去傳統學校教育很不一樣的「自主學習典範」下的教育。而傳統學校教育並沒有比這些「自主學習典範」下的教育更「理應如此」,更天經地義。反而是「自主學習典範」教育剛好匹配「互聯共生網絡」型的人類社會,應該橋接進公共教育才對。

有人會問:說那麼多有什麼用?傳統的學校教育就是和盛行的「科層暨市場體制」契合呀!用傳統的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就是比用「自主學習典範」培養出來的人更能適應這個社會呀。這樣子想法要成立,得有個大前提:人類社會與台灣社會未來四十年的樣子,基本上就是過去人類社會與台灣社會的樣子。未來什麼事都有可能,但就這件事最不可能。

傳統公共教育典範

科層:執掌明確、辦事準則固定、介面簡單


6 位成員, 5 組關係;若改為工
作圈,6位成員會有 15 組關係。


14 位成員,13 組關係;若改為工
作圈,14 位成員會有 91 組關係。

工作圈:共議、協商分工、允許想新辦法
工作圈中關係數量隨成員數目急速增加

本書所稱的「傳統公共教育典範」是指自腓特烈·威廉一世(德語:Friedrich Wilhelm I)於1717年在普魯士實施全國小學義務教育以來,逐漸傳遍全世界的學校教育系統。過去三百年,何止教育有全球近似的典範,國家治理也有一套近似的典範:立機關、清戶口、明地政、修道路、興實業、通貿易、設學校,國家雖有兩百多個,信的教不一樣、有沒有國王不一樣、專制還是民主可能也不一樣,但底層的治理機制卻差不多:都是以化石能源為經濟的基礎,同在一個國際市場網絡中,都使用上面提到的那一套政府治理工具。而學校教育系統,當然是在幫科層體制、市場經濟打基礎。大家沒發現嗎:學校一方面很像劃一且大量生產的工廠;另一方面學校中的人際關係又很像科層化的政府機構。

例如:政府會分總統、行政院 / 國會、市長、地方政府 / 地方議會;行政院會分院、部、署;部裡面會分部長室、各司、下設各科;這些是「設層」。同樣行政院內部會設內政部、教育部、國防部…,彼此同級平行;教育部內部會設綜規司、高教司、技職司…,彼此也同級平行;這些是「分科」。「分科設層」就是「科層體制」的最大特徵。大公司其實也差不多。

學校呢?有一個校長室,下設輔導處、教務處、學生事務處、總務處,處下面設各組,如教務處下設註冊組、教學組、資訊/設備組,其他處也類似,不但各校均是「分科設層」,而且幾千所學校還分科設層地大同小異,格式化地相當徹底。而將學校高度格式化,當然是為高度格式化學生來打下基礎。

整個政府、公司、工廠、學校長得都像個金字塔,金字塔的下層得服從金字塔的上層。政府通常用 GDP 成長多少來評價;公司通常用賺多少錢來評價;工廠通常用產量多寡、成本高低、良率如何來評價。

在「科層暨市場體制」下的傳統學校,其實就是一種另類工廠,學生既是原料也是產品,一節一節國、英、數、社、自的課,是一道一道的加工流程,灌進去一份一份應試答題用的專屬知識。

所謂「典範」,是指在一個體系中的人們,彼此用類似的技術手段做事,用類似的原則組織團體,而後台則用相同的價值觀整合這兩者。過去三百年的人類社會漸漸整合到一個跨國系統當中,這個體系最突顯的兩樣特色:一是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市場經濟;另一是「科層組織」。三百年後的今天,這個系統成為人類社會最盛行的體制,我把它簡稱為「科層暨市場體制」,而「傳統公共教育典範」則是這個體制非常核心的構成部分。

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市場經濟,我們在下一章「開門辦教育」中談,現在先稍為談一下「科層組織」。「科層組織」雖然古老,但盛行到這種程度,其實是近三百年來的事兒:政府使用科層組織、軍隊使用科層組織、跨國大公司也使用科層組織。當然「傳統公共教育典範」下的學校,自然也是科層組織,這是給社會建造未來組織打基礎。

「科層」是指分科設層,這種組織有以下幾個特點:

  1. 組織在橫向上分很多科,縱向上分很多層,可以在這兩個維度上發展得很大,甚至組織起幾百萬人。
  2. 每一層、每一科、每個工作崗位,都有明確的工作執掌。做超過工作執掌範圍的事––犯規;工作執掌範圍內的事沒做––也犯規。
  3. 事情該怎麼做,也有規章制度規範著,用自己想出來的方法做,而沒有照著規章制度上的方法做,還是犯規。
  4. 業務執掌和做事的規章制度,都用「文件化」的方法,寫成章則,犯不犯規一清二楚。

有的讀者讀到這裡,可能就會有疑問:不然咧?這是因為「科層組織」在我們生活中太盛行了,盛行到我們容易忽略其他的人類社會組織方式。凡是組織人群,都需要「立約承責」,但立約承責可不只有「科層組織」這一種辦法,另外也很常用的是「工作圈」模式(Work team)。以下用一個簡表來對照這兩者:

工作圈 科層
成員協調工作 分科設層,明訂執掌
成員創造力、士氣好表現皆較好 成員易僵固、受挫、等因奉此
實體:運作成本隨人數增加而呈指數增加
線上:運作的固定成本穩定,邊際成本小
運作成本隨人數增加而等比例增加
隨大規模點對點溝通工具發達而規模得以擴大,並且運作的更成功 隨大規模點對點溝通工具發達而缺點畢露
人的大腦只能大約熟識 250 人左右,還要分配給不同的人際圈

對「傳統公共教育典範」的反思

在這套典範下,人類文明到達了新的里程碑:政府讓幾乎每一個人民,都有書唸。這一點對人類社會而言極不容易,而歷史上也從來都沒有哪個政府曾做到過。

凡事都有兩面,這套典範的功德與優點說完了,底下講反思。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 Ivan Illich ,他在 1971 年寫過一本書叫《非學校化社會》,其中就指出這套「傳統公共教育典範」下的學校教育,在長時期發展之後,衍生出儀式化、偏離生活實踐與複製社會支配關係等毛病。

儀式化是指學校發展了一套流程:當學生做完了 A,B,C,D 步驟,學校就「認定」學生習得的甲、乙、丙、丁等知識與技能。這套步驟通常是:依課本上課、寫作業、通過考試。後來許多教育的實證研究證實,其實學生完成了這些儀式後,並沒有真正學會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只是看起來像學會了,學校「認證」他們學會了而已。

偏離生活實踐是指傳統學校教育在學生的大腦中建立了兩種模式:課室模式與生活模式,進教室就使用「課室模式」來因應作業和考試,踏出教室大腦就切回「生活模式」,把用來因應作業和考試的知識與技能留在教室裡。

以上這兩點,突顯出傳統學校教育的一個大盲點:故意把「學過」當成「學會」,而且還加以認證。學校關心的是學生考試通過沒有,而不是在生活情境中,學生應用的情形如何。

而「複製社會支配關係」是指學校讓學生成為文化(或知識)工業的消費者,他們受到社會之「政治-經濟」結構的操縱和宰制,學校教育則是維護現存既得利益的控制性工具。這一切當然從習慣「科層」關係開始。

注意, Illich 批判的不是哪一個國家教育的缺失,而是批判整個「傳統公共教育典範」下的學校教育本身。而他所提出的解方也不是建立一些私墊,讓人民可以躲開學校教育,而是用「讓人民從網絡中學習」來取代「讓人民從學校機構中學習」。

Illich 建議建立四個網絡來達成以下三個目標:

  1. 讓所有想學習的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找到教育資源。
  2. 讓所有有能力的人,都可以傳授他們的知識給那些想學的人。
  3. 鼓勵所有想對社會大眾提出問題的人都有機會表現他們的意見。

他提議的四個網絡是:

  1. 教育用品網(reference services to educational objects):教育用品去標籤化,去金字塔化,就是生活中在用的物品。這樣能消除資本主義大廠對製造、修理知識與技能的壟斷。
  2. 技能交換網(skill exchanges):讓有技能的人成為技能教師;每位國民持有基本額度的學習券(或貸款),可以付給技能教師。
  3. 伙伴選配網(peer-matching network):本質是一種透過網絡來媒合的同好俱樂部。
  4. 教育諮詢網(reference service to educators at large)。其中又包含「教育管理者」、「教育顧問」、「教育指導者」(幫學生克服困難)。獨立教育工作者興起,家長參與教育工作盛行。

其實 Illich 的倡議中已經有了今天「自主學習典範」的某些芻形。而他當年是在什麼技術基礎下完成這一套構想的?電腦+電傳打字機+人民可「自造」的三輪小機動車(每台125美元)!

如果「公共教育」按 Illich 的構想操作,則教育變成人民可以參與、可以自行打造的事情,政府無從壟斷,也失去「複製社會支配關係」以維護現存既得利益的空間。再者學習和生活,在內容與人際關係上合一,不會儀式化。

棋差一著,當時還沒有「網際網路」,還難以實現 Illich 讓人民從網絡中學習的設想。

細看「傳統公共教育典範」的師生不對稱性

「傳統公共教育典範」本質是「會的『老師』教不會的『學生』」,教人的老師必須高高在上,被教的學生必須低低在下。

形成這套典範,有其社會背景。主要須靠以下幾件事:

第一,傳播工具比較原始,正確的知識和技能除了上學,不容易從大眾傳播或網際網路中取得。老師不教給學生,學生損失就會比較大。

第二,生師比很大,一位老師同時要教很多位學生。老師的資格被法令框限住了,獨立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參與教育都被視為「非正式」的,少量、補充性質的。這一點對鞏固「傳統公共教育典範」很重要,只要生師比很大,就算你真心要搞師生平權,也會是表面的、假的。

第三,社會比較金字塔化,等級森嚴。這時學校就成為「複製社會支配關係」的起點。通常學校會需要一套儀式來鞏固尊卑,如「起立、敬禮、坐下」;大陸演員間互相尊稱為「老師」,即是運用老師身份較高的社會心理慣性。

第四,知識、技能的折舊比較慢。可以由體制訓練一批職業的老師,然後使用很多年,甚至使用到整個老師的職涯結束。在此過程中,不管老師本人是不是一位好的「學習者」,他「教學上」的內容價值與技術價值,都不容易隨時間流逝而貶值。

有了這些社會背景,「傳統公共教育典範」中師生之間不對稱的位置與權力關係便能成立,讓老師可以從容去布署:

  1. 將學生「格式化」,以對得上老師「畫一」的教學。
  2. 讓老師或老師的上級可以決定的課程目標,選擇教學內容
  3. 由老師決定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決定教學節奏與活動內容
  4. 布置作業,確保學生有一定的練習強度。
  5. 布置「診斷性評量」,確保學生有「聽」他教。
  6. 布置「檢定性評量」,評價學生是否達到「學會」的「儀式性定義」。
  7. 布置「選拔性評量」,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
  8. 處罰學生,以維護課堂紀律,讓聽課、作業與評量得以有序進行。
  9. 大規模備妥畫一性教學後勤,於是有教科書、課程標準、課程綱要、設備基準…等制度。

看到這裡,哪個「不然咧」的問號又會過來了。但是請讀者跳開框架想一下:台灣同齡的兒童每個年齡層可能有幾十萬人,他們天賦不同、家庭背景殊異、樣子十分的多元,而這幾十萬同齡兒童可以在 2021 年 9 月到 2022 年 2 月之間學一套近似的同容,是不是有點奇怪?這在成人教育的領域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化這種不可能為可能,社會是要施加多大的力道去將這幾十萬同齡兒童的多元特質「格式化」?兒童年齡小時還不算那麼神奇,但是這種操作我們要操作到他們十五歲,而十五歲到十八歲之間,我們也只將他們之前的同一套,放鬆到同三套。當然第三套的技術高中,我們讓學生有較多的群科可以選擇,但是教育內容的「不多元性」和學生與社會的「多元性」差距還是太大。

後面幾節我們會慢慢談到這個典範據以生存的社會背景正在改變,此處先討論單單師生之間的這種不對稱性,本身對教育產生「異化」的問題。

首先,把學習者的「高度」壓得太低,學習會儀式化。學習者會做出「學會」的樣子,演出學會的儀式,其實未必想學,也不一定有學會。

其次,學校會複製社會的權力支配關係,妨礙社會演進。近的說,就是妨礙台灣社會的「去金字塔化」,走向真正的多元社會。

第三,老師對學生的評價,比「事實」更加強橫得多。老師對學生的肯定與貶抑影響都太大,遠超過「剛好」的程度。

第四,老師聯手「體制」對學生進行「選拔性評量」,讓學生之間進入「無效益的對耗」(Involution,大陸翻譯為「内卷化」)之中,學生的能量為了彼此比較而不斷被消耗,能力卻沒有真正的增加。

第五,產生了老師在金錢和感情方面較強的索要潛力。例如,在台灣民主化之前,「養鴨子」(要學生到他家補習)幾乎是多數學校老師的副業。

而由於網際網路的發展,台灣正朝向多元社會演變,人類社會為了因應「生態災難」與「科技顛覆」正由垂直整合走向水平整合,在在都使得「傳統公共教育典範」再沿用下去會出現很大的問題,所以需要橋接到「自主學習典範」的方向上面去。

簡介「自主學習典範」

(一)「自主學習典範」的核心元素

首先請大家理解:自主學習不是一種教學法,而是一整個生態系。

而實踐自主學習典範的第一要訣是:提高學習者的高度。

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在自主學習典範之下,學習過程會如江流而下,阻力很小。但如果不能做這一點,學習過程會如逆水行舟,步步都難。

「金字塔化」的組織結構會讓「有高度」的位置成為稀有資源,然後就沒辦法讓大多數人都看高自己。所以「金字塔化」是「自主學習典範」中要儘量避免的組織樣態。

參考過去十年台灣實驗教育的經驗和現場實踐,分析「自主學習典範」的核心元素如下:

  1. 自主學習:是指要儘量讓學習者參與到對其自身的學習治理中,更多地主導自己的學習。由於這是整個典範的基礎,所以兩岸的同行,就將這個學習典範的名稱,暫時稱之為「自主學習典範」。
  2. 無界學習:學習的場域,不以教室為範圍,將整個世界,都當成「沒有屋頂的大學校」。
    如果一個學習活動,同時能兼顧到移地、群學、學習者策畫三個要素,我們就把它稱為「行動學習」。
    並不是所有的無界學習都是行動學習。
  3. 群學:學習伙伴間能互補特質,進入到討論模式,由「加法協作」進展到「乘法協作」,引發彼此間的共振,我們稱之為群學。這一點要和「傳統傳統公共教育典範」比較才會明顯,容後面進一步詳述。
    要撐起群學,就得仰仗伙伴間「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態度,也須要大家遵守「立約承責」的精神。所以「群學」是公共性教育的起點。
    通常工作圈模式會比科層組織適合於推動「群學」。
  4. 生活實踐:前三個元素都必須以「生活實踐」為底色,學習活動儘量以生活中的現象與物品為材料、學生能動手做的就交給學生自己動手做。知識、技能以能應用於生活中為「學會」。
    當然,在生活實踐上,學校的大人們,也必須和學生一起來實做、一起自主學習,不能當「外銷派」,專門外銷大道理給學生實踐,自己卻不必實踐。


「群學」其實是自主學習典範中最難把握的元素,卻也關係著整個自主學習的成敗,我們必須對照「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與「自主學習典範」不同的人際關係,才容易明白它的意思。

「傳統公共教育典範」下的人際關係:

1.學生甲、學生乙、學生丙、學生丁分別和老師建立「師承關係」

2.不同同學在同一時間,通常進行近似的動作

3.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統一教導

4.老師對各個學生發布作業並批改作業

5.老師對各個學生進行評量,並進行橫向比較

6.一個學生「不學」,通常只會影響自己的學習與學習表現

「自主學習典範」下的人際關係:

1.老師通常把自己融入到共學的網絡中,成為「群學主體」中的一角

2.全部師生會進入「討論模式」,自己必須先把想法打磨到伙伴聽得懂,彼此才有辦法合作

3.「群學主體」中的成員,特質會互補

4.同一時間成員常進行平行操作(分工合作)

5.成員之間會共振,只要正能量略大於負能量,整個學習就會螺旋攀高到新高度

6.風險:一個成員「不學」,通常會變成負能量,若無法中和,「群學主體」會瓦解

這裡再解釋一下「加法協作」與「乘法協作」的區別:

加法協作:指共同產出,由群內成員貢獻後簡單匯整混加。同群伙伴沒討論也行。
乘法協作:指產出如未經群內伙伴討論、質變即無法形成。伙伴間有「共振」發生。

由於有「共振」發生,所以群學常常能讓學習者達到傳統學習難以企及的高度,卻也非常仰賴「群學主體」中正、負能量的平衡。

學生在「群學」的過程中同時會學到公共性,因為整個「群學主體」一榮共榮,一損俱損。但不同於傳統學習,個人對學習的消極態度,不只會影響他自己,也會強烈影響群學主體中的其他人。好事會共振,壞事就會共振。

舉兩個例子,讓大家更容易明白。例子一,如果某次行動學習甲同學負責架設網站,他花很多時間學,把網站的 banner 做得很美觀,各種功能都實作出來,到底有沒有用?不一定有用!如果另一位乙同學擺爛,分配到的景點照片都不拍不上傳,文字介紹也不寫,那整個網站看起來就是破破爛爛的。甲同學和其他認真的同學就會覺得自己的苦心白費了,汗水白流了。

例子二,丙同學負責參訪策畫,安排了公共電視和防災科學博物館參訪,是不是聯絡準備周延、活動內容精彩大家感覺就會圓滿?不是的,如果有人「丟包」他的活動,那不只大家心裡會有一個空洞,下一次丟包別人的伙伴也會更多。

所以「群學主體」總是會變成這樣:有人會丟出一些負能量到整個「群學主體」,「群學主體」中也會有人提供正能量來中和這些負能量。只要中和之後還有一些些正能量剩下,整個「群學主體」就會螺旋向上發展。但是如果中和之後,是負能量比正能量多一些些,哪怕剩下未中和的負能量不多,整個「群學主體」就會螺旋向下發展。所以說「群學」需要每個「群學主體」中的成員,對其他人有一種「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態度。

這當中自然可以加入很多有經驗的安排來降低風險,例如:在整個「群學主體」中形成一個較小的「不愛計較工作圈」,任何時候都會放出正能量來中和負能量,讓負能量沒有太多累積的機會。再例如讓群學主體規模適中,運用大群包小群的套嵌結構,貫徹「立約承責」,群體內萬事講真的、玩真的,讓群體從共同利益開始、但卻靠彼此相挺走下去,讓大家共同承擔群體瓦解的責任…。

(二)重新定義「學習」與「教育」

學習者主體性
學習=增量×有用×(自我+群我)
讀懂世界
改善生活
生涯發展
公民素養
 
教育學習當中別人可以幫忙的部分

為了釐清「自主學習典範」的本質,我們有必要回頭重新回頭檢視「學習」與「教育」的定義。

自主學習典範並不是只有在台灣發展,在大陸也有很強的發展。大陸不可能將高中普及到全國各處,所以在制度上必須允許人民年齡到了就可以報考大學,毋須高中文憑。所以小學、初中、高中沒有唸體制學校並沒有關係,只要能出國或考上國內大學即可。這個背景,就導致大陸在過去六、七年間湧現了一波體制外教育,其中有一部分,走的就是「自主學習典範」的路子。

兩岸一些從事以「自主學習典範」為辦學方向的體制外教育,就一起討論出右側關於「學習」與「教育」的定義。

學習的定義

我們先談學習的定義,學習由三個部分構成:增量、有用、學習者主體性。三者有一項為零,學習就為零。

如果學習沒有帶來增量,那學習的效果就為零。有時「增量」是一種醞釀,表面上看不出來,但醞釀累積得夠了,學習者在能力與氣質上不同才能被觀察到。但是如果連醞釀都沒有,那真的只是從事與學習無關的其他活動了。

但有了增量,不見得就有學習。例如補習班刷題的應試教育,增量是很明顯的,答對的題目每週都在增加,但是這些背下來的答案,一但考完試之後,大家就準備把它拋諸腦後。它們對我們更加能「讀懂世界」、「改善生活」都沒有幫助,長期而言也無助於我們「發展生涯」,甚至對我們為自己的社會「立約承責」扮演好公民的角色也沒用,那這種增量就是無用的增量,這種學習就是「偽學習」,這種教育就是「偽教育」。

「自主學習典範」下的對「學習」的要求比過去還稍嚴格一點點,它還須要學習者在學習中展現出主體性,或者是學習者基於喜愛的選擇,或者是學習者參與到了學習的治理,或者是學習者領悟到新洞見的喜悦。如果這些一點都沒有,整段學習歷程只是別人以「我為你好」的名義,硬灌硬塞給學習者。那回到本章一開頭那個電腦學認有狗照片的例子,這些硬灌硬塞進去的東西,十之八九會被學習者用錯。「學習」靠硬灌是不行的,得靠學習者參與到建構能力的歷程中,這個道理,訓練人工智慧的科學家是懂了,但大多數人還是不懂。

另說一點,學習活動應該以學習者的福祉為中心展開。而一個人的福祉十分主觀,如果沒有當事人參與建構他自己的福祉觀,我們就貿然承認:有人可以罔顧當事人的意願,強加福祉觀到他身上,那這個社會將會演變得十分可怕。當事人明明感到很痛苦,但有權力的人卻可以說「他其實很爽」。所以上面關於學習的定義,不但有區別學習與偽學習的效果,還有「倫理」上的正確性。據此「反教育」就是:打著為學習者好的名義,但卻剝奪學習者本身對「意義和價值」感受與認定權利。直接斵傷學習者的主體性,學習應定義為負值;漠視忽略學習者的主體性,學習應定義為零值。這種關係其實經常發生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父母強加自己的幸福觀到子女身上,明明搞得子女人生很痛苦,或者搞得子女變成飼料雞,卻自認為「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已經為子女鋪平了以後人生的道路。學校老師經常是過去應試教育下的勝利者,自己過去考高分才會覺得幸福,也覺得自己逼迫學生追求高分就是在為他們謀福祉。

回到本章一開頭:AI 學認狗的例子,如果不讓學習者主動去發展自身追求幸福的「定義和策略」,而是硬灌給他大人「幸福的定義」,他所掌握到的「福祉觀」就會單薄而狹隘,以之應對人生,必將錯過太多。

但學習者主體性這一項,要小心使用,因為「人有群性」,人這種存在,除了是他一身器官的集合,還有他與其他人共構的「群我」的成分在。剝離掉「群我」,人也就不再是完整的自己了。平衡狀態下,個體我與群我應該互為「主體」。

什麼是主體?主體意指本身即有意義和價值,須要被尊重,不只是完成某些目的工具,為了更好的達成目的,可以被貶抑和踐踏和無底線的利用。群體中的每個個體是一個個主體,而不只是被夥伴利用的工具,也不只是達成整個團體榮譽或利益的工具。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都應該相互承認彼此的主體性。

「群我」也是一個主體,有自己的意義和價值,可以被愛、被尊重。而不只是方便大家為共同利益合作的「一套假想」。它多於所有成員主體簡單的相加,所以才能引發成員間的彼此「共振」。這一點須要個體成員對「群我主體」的存在有共識。

當個體我與群我互為「主體」時,又會回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狀態裡。

國家社會是我們常見的群我,家庭也是我們常見的群我;在教育中所培養的健康群我關係,應該是:國家社會和我們個人互為主體,家庭和我們互為主體。而不是狹隘的國族主義,或一味要求個人為家族榮耀犧牲。這一點,更可以看出在公共教育中導入「自主學習典範」的重要性,下一代在「自主學習典範」下會學到:如果一味自私自利,他的小群會在「任務驅動式的課程」中不斷失敗;而群我太大淹沒個體我,群我即使成功,也不會成就成員們的成功與昇華。只有群我與個體我互為主體,才會是群學模式下的最優解。

教育的定義

如果我們真的要落實「學習者才是教育的主角,而不是教學者或教育體制的治理者才是教育的主角」,那麼學習的定義就必須先於教育的定義,讓教育的定義依存於學習的定義,而不是反過來。

透過學習的定義,有一些學習可以透過內觀或自省,就可以得到「增量」,而且能用來改善自己的生活,例如自己獨自打坐。但是有更多的學習,是需要和別人互動的,我們就將「別人幫得上忙,又能依學習者主體性,得到有用增量的活動,定義為『教育』」。

所以在「自主學習典範」下教育是一種助人活動。教育既是一種助人活動,就應該和心理師、社工師另外兩種助人專業協力分工,同時幫助人改善學習生態、解開心理糾結、引介能協助家庭的資源,才能真正幫到學習者。這樣子一想,馬上就打開了「同村共養」教育這條新的道路。

另外,所有助人活動都需要注意的三個陷阱:

  1. 依賴:助人者忘記助人工作的宗旨是幫助「受助者自立」,耽溺於享受受助者依賴他而無法自立的狀態。父母時常會落入這種陷阱。所以「自主學習典範」是要學生當自己的英雄,而不是要老師搶著去當學生的英雄。
  2. 剝削:受助者利用「幫助」關係,故意將其應該承擔的責任與付出,外部化給幫助者。
  3. 壓迫:助人者忽視受助者的主體性,以「我為你好」為由,壓制受助者的選擇與負責。

要避免落入以上的陷阱,助人者與受助者之間最好建立清楚而忠誠的「立約承責」關係。在此關係下,受助者應該在助人者的陪伴下,發展自己的目標、為自己做出選擇與努力,並為自己的選擇與行動負責。受助者應該自立的事項是清楚的,助人者知道自己是啦啦隊,不是「代跑者」。

回顧並比較兩種典範

  1. 「傳統傳統公共教育典範」畫一進行教學、作業與評量,「自主學習典範」讓學生由「聽課」進化到「選課」,再進化到「組課」。
  2. 「傳統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老師對學傳道、授業、解惑,「自主學習典範」由「資深學習者」擔任「資淺學習者」的嚮導、教練與陪伴者。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行動者思維)。
  3. 「傳統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老師要對教學熟練,「自主學習典範」老師自己首先要是好的學習者。
  4. 「傳統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老師必須遵照課綱上課,「自主學習典範」老師每天都在度量各種知識、技能與學生生命遠近的關係。
  5. 「傳統傳統公共教育典範」老師要當學生的英雄,「自主學習典範」老師讓學生當自己的英雄
  6. 「傳統傳統公共教育典範」師生間有高度的不對稱性,「自主學習典範」以提升學習者的高度為總訣。
  7. 「傳統傳統公共教育典範」教學是個人經驗的累積,「自主學習典範」教育是一種「生態化」的助人活動。要避免「依賴」與「剝削」。

附錄:

【劉慈欣授權運用】

故事背景:

  上帝族在四個適居行星播種,創生人類。依序為第一地球、第二地球、第三地球、第四地球,第四地球就是我們的地球。第一地球的文明走到了全自動化生產的時代,但是社會體制仍是資本主義。於是就誕生第一批既不需要人類同胞當勞動力,也不需要人類同胞當消費者的資本家。這位資本家很仁慈,他沒有把成為「無用階級」的人類同胞殺光或絕育,只是用太空船把他們放逐到太空中。第一地球的科技比我們的地球發達,也知道我們地球的位置,於是太空船隊來到了地球上空,準備佔領地球,贍養他們自己。

書摘:

  接著,在第四地球的垃圾場上,來自兩個世界的兩個人長時間地沉默著。這凝固的空氣使滑膛窒息,他想說點什麼,這些天的經歷,使他下意識地提出了一個問題:「你們那兒,也有窮人和富人嗎?」
  第一地球人微笑了一下說:「當然有,我就是窮人,」他又指了一下天空中的星環,「他們也是。」
  「上面有多少人?」
  「如果你是指現在能看到的這些,大約有五十萬人,但這只是先遣隊,幾年後到達的一萬艘飛船將帶來十億人。」
  「十億?他們……不會都是窮人吧?」
  「他們都是窮人。」
  「第一地球上的世界到底有多少人呢?」
  「二十億。」
  「一個世界裡怎麼可能有那麼多窮人?」
  「一個世界裡怎麼不可能有那麼多是窮人?」
  「我覺得,一個世界裡的窮人比例不可能太高,否則這個世界就變得不穩定,那富人和中產階級也過不好了。」
  「以目前第四地球所處的階段,很對。」
  「還有不對的時候嗎?」
  第一地球人低頭想了想,說:「這樣吧,我給你講講第一地球上窮人和富人的故事。」
  「我很想聽。」滑膛把槍插回懷裡的槍套中。
  「兩個人類文明十分相似,你們走過的路我們都走過,我們也有過你們現在的時代:社會財富的分配雖然不勻,但維持著某種平衡,窮人和富人都不是太多,人們普遍相信,隨著社會的進步,貧富差距將進一步減小,他們憧憬著人人均富的大同時代。但人們很快會發現事情要複雜得多,這種平衡很快就要被打破了。」
  「被什麼東西打破的?」
  「教育。你也知道,在你們目前的時代,教育是社會下層進入上層的惟一途徑,如果社會是一個按溫度和含鹽度分成許多水層的海洋,教育就像一根連通管,將海底水層和海面水層連接起來,使各個水層之間不至於完全隔絕。」
  「你接下來可能想說,窮人越來越上不起大學了。」
  「是的,高等教育費用日益昂貴,漸漸成了精英子女的特權。但就傳統教育而言,即使僅僅是為了市場的考慮,它的價格還是有一定限度的,所以那條連通管雖然已經細若游絲,但還是存在著。可有一天,教育突然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一個技術飛躍出現了。」
  「是不是可以直接向大腦裡灌知識了?」
  「是的,但知識的直接注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大腦中將被植入一台超級電腦,它的容量遠大於人腦本身,它存貯的知識可變為植入者的清晰記憶。但這只是它的一個次要功能,它是一個智力放大器,一個思想放大器,可將人的思維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這時,知識、智力、深刻的思想,甚至完美的心理和性格、藝術審美能力等等,都成了商品,都可以買得到」
  「一定很貴。」
  「是的,很貴,將你們目前的貨幣價值做個對比,一個人接受超等教育的費用,與在北京或上海的黃金地段買兩到三套一百五十平米的商品房相當。」
  「要是這樣,還是有一部分人能支付得起的。」
  「是的,但只是一小部分有產階層,社會海洋中那條連通上下層的管道徹底中斷了。完成超等教育的人的智力比普通人高出一個層次,他們與未接受超等教育的人之間的智力差異,就像後者與狗之間的差異一樣大。同樣的差異還表現在許多其他方面,比如藝術感受能力等。於是,這些超級知識階層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而其餘的人對這種文化完全不可理解,就像狗不理解交響樂一樣。超級知識分子可能都精通上百種語言,在某種場合,對某個人,都要按禮節使用相應的語言。在這種情況下,在超級知識階層看來,他們與普通民眾的交流,就像我們與狗的交流一樣簡陋了……於是,一件事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你是個聰明人,應該能想到。」
  「富人和窮人已經不是同一個……同一個……」
  「富人和窮人已經不是同一個物種了,就像窮人和狗不是同一個物種一樣,窮人不再是人了。」
  「哦,那事情可真的變了很多。」
  「變了很多,首先,你開始提到的那個維持社會財富平衡、限制窮人數量的因素不存在了。即使狗的數量遠多於人,他們也無力製造社會不穩定,只能製造一些需要費神去解決的麻煩。隨便殺狗是要受懲罰的,但與殺人畢竟不一樣,特別是當狂犬病危及到人的安全時,把狗殺光也是可以的。對窮人的同情,關鍵在於一個同字,當雙方相同的物種基礎不存在時,同情也就不存在了。這是人類的第二次進化,第一次與猿分開來,靠的是自然選擇;這一次與窮人分開來,靠的是另一條同樣神聖的法則:私有財產不可侵犯。」
  「這法則在我們的世界也很神聖的。」
  「在第一地球的世界裡,這項法則由一個叫社會機器的系統維持。社會機器是一種強有力的執法系統,它的執法單元遍佈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有的執法單元只有蚊子大小,但足以在瞬間同時擊斃上百人。它們的法則不是你們那個阿西莫夫的三定律,而是第一地球的憲法基本原則: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它們帶來的並不是專制,它們的執法是絕對公正的,並非傾向於有產階層,如果窮人那點兒可憐的財產受到威脅,他們也會根據憲法去保護的。
  「在社會機器強有力的保護下,第一地球的財富不斷地向少數人集中。而技術發展導致了另一件事,有產階層不再需要無產階層了。在你們的世界,富人還是需要窮人的,工廠裡總得有工人。但在第一地球,機器已經不需要人來操作了,高效率的機器人可以做一切事情,無產階層連出賣勞動力的機會都沒有了,他們真的一貧如洗。這種情況的出現,完全改變了第一地球的經濟實質,大大加快了社會財富向少數人集中的速度。
  「財富集中的過程十分複雜,我向你說不清楚,但其實質與你們世界的資本運作是相同的。在我曾祖父的時代,第一地球60%的財富掌握在一千萬人手中;在爺爺的時代,世界財富的80%掌握在一萬人手中;在爸爸的時代,財富的90%掌握在四十二人手中。
  「在我出生時,第一地球的資本主義達到了頂峰上的頂峰,創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資本奇跡;99%的世界財富掌握在一個人的手中!這個人被稱做終產者。
  「這個世界的其餘二十多億人雖然也有貧富差距,但他們總體擁有的財富只是世界財富總量的l%,也就是說,第一地球變成了由一個富人和二十億個窮人組成的世界,窮人是二十億,不是我剛才告訴你的十億,而富人只有一個。這時,私有財產不可侵犯的憲法仍然有效,社會機器仍在忠實地履行著它的職責,保護著那一個富人的私有財產。
  「想知道終產者擁有什麼嗎?他擁有整個第一地球!這個行星上所有的大陸和海洋都是他家的客廳和庭院,甚至第一地球的大氣層都是他私人的財產。
  「剩下的二十億窮人,他們的家庭都住在全封閉的住宅中,這些住宅本身就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微型生態循環系統,他們用自己擁有的那可憐的一點點水、空氣和土壤等資源在這全封閉的小世界中生活著,能從外界索取的,只有不屬於終產者的太陽能了。
  「我的家坐落在一條小河邊,周圍是綠色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河沿,再延伸到河對岸翠綠的群山腳下,在家裡就能聽到群鳥嗚叫和魚兒躍出水面的聲音,能看到悠然的鹿群在河邊飲水,特別是草地在和風中的波紋最讓我陶醉。但這一切不屬於我們,我們的家與外界嚴格隔絕,我們的窗是密封舷窗,永遠都不能開的。要想外出,必須經過一段過渡艙,就像從飛船進入太空一樣,事實上,我們的家就像一艘宇宙飛船,不同的是,惡劣的環境不是在外面而是在裡面!我們只能呼吸家庭生態循環系統提供的污濁的空氣,喝經千萬次循環過濾的水,吃以我們的排泄物為原料合成再生的難以下嚥的食物。而與我們僅一牆之隔,就是廣闊而富饒的大自然,我們外出時,穿著像一名太空人,食物和水要自帶,甚至自帶氧氣瓶,因為外面的空氣不屬於我們,是終產者的財產。
  「當然,有時也可以奢侈一下,比如在婚禮或節日什麼的,這時我們走出自己全封閉的家,來到第一地球的大自然中,最令人陶醉的是呼吸第一口大自然的空氣時,那空氣是微甜的,甜得讓你流淚。但這是要花錢的,外出之前我們都得吞下一粒藥丸大小的空氣售貨機,這種裝置能夠監測和統計我們吸入空氣的量,我們每呼吸一次,銀行賬戶上的錢就被扣除一點。對於窮人,這真的是一種奢侈,每年也只能有一兩次。我們來到外面時,也不敢劇烈活動,甚至不動只是坐著,以控制自己的呼吸量。回家前還要仔細地刮刮鞋底,因為外面的土壤也不屬於我們。「現在告訴你我母親是怎麼死的。為了節省開支,她那時已經有三年沒有到戶外去過一次了,節日也捨不得出去。這天深夜,她竟在夢遊中通過過渡門到了戶外!她當時做的一定是一個置身於大自然中的夢。當執法單元發現她時,她已經離家有很遠的距離了,執法單元也發現了她沒有吞下空氣售貨機,就把她朝家裡拖,同時用一隻機械手卡住她的脖子,它並沒想掐死她,只是不讓她呼吸,以保護另一個公民不可侵犯的私有財產——空氣。但到家時她已經被掐死了,執法單元放下她的屍體對我們說:她犯了盜竊罪。我們要被罰款,但我們已經沒有錢了,於是母親的遺體就被沒收抵賬。要知道,對一個窮人家庭來說,一個人的遺體是很寶貴的,占它重量70%的是水啊,還有其他有用的資源。但遺體的價值還不夠交納罰款,社會機器便從我們家抽走了相當數量的空氣。
  「我們家生態循環系統中的空氣本來已經嚴重不足,一直沒錢補充,在被抽走一部分後,已經威脅到了內部成員的生存。為了補充失去的空氣,生態系統不得不電解一部分水,這個操作使得整個系統的狀況急劇惡化。主控電腦發出了警報:如果我們不向系統中及時補充十五升水的話,系統將在三十小時後崩潰。警報燈的紅色光芒迷漫在每個房間。我們曾打算到外面的河裡偷些水,但旋即放棄了,因為我們打到水後還來不及走回家,就會被無所不在的執法單元擊斃。父親沉思了一會兒,讓我不要擔心,先睡覺。雖然處於巨大的恐懼中,但在缺氧的狀態下,我還是睡著了。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一個機器人推醒了我,它是從與我家對接的一輛資源轉換車上進來的,它指著旁邊一桶清澈晶瑩的水說:這就是你父親。資源轉換車是一種將人體轉換成能為家庭生態循環系統所用資源的流動裝置,父親就是在那裡將自己體內的水全部提取出來,而這時,就在離我家不到一百米處,那條美麗的河在月光下嘩嘩地流著。資源轉換車從他的身體還提取了其他一些對生態循環系統有用的東西:一盒有機油脂、一瓶鈣片,甚至還有硬幣那麼大的一小片鐵。
  「父親的水拯救了我家的生態循環系統,我一個人活了下來,一天天長大,五年過去了。在一個秋天的黃昏,我從舷窗望出去,突然發現河邊有一個人在跑步,我驚奇是誰這麼奢侈,竟捨得在戶外這樣呼吸?!仔細一看,天啊,竟是終產者!他慢下來,放鬆地散著步,然後坐在河邊的一塊石頭上,將一隻赤腳伸進清澈的河水裡。他看上去是一個健壯的中年男人,但實際已經兩千多歲了,基因工程技術還可以保證他再活這麼長時間,甚至永遠活下去。不過在我看來,他真的是一個很普通的人。
  「又過了兩年,我家的生態循環系統的運行狀況再次惡化,這樣小規模的生態系統,它的壽命肯定是有限的。終於,它完全崩潰了。空氣中的含氧量在不斷減少,在缺氧昏迷之前,我吞下了一枚空氣售貨機,走出了家門。像每一個家庭生態循環系統崩潰的人一樣,我坦然地面對著自己的命運:呼吸完我在銀行那可憐的存款,然後被執法機器掐死或擊斃。
  「這時我發現外面的人很多,家庭生態循環系統開始大批量地崩潰了。一個巨大的執法機器懸浮在我們上空,播放著最後的警告:公民們,你們闖入了別人的家裡,你們犯了私闖民宅罪,請盡快離開!不然……離開?我們能到哪裡去?自己的家中已經沒有可供呼吸的空氣了。「我與其他人一起,在河邊碧綠的草地上盡情地奔跑,讓清甜的春風吹過我們蒼白的面龐,讓生命瘋狂地燃燒……「不知過了多長時間,我們突然發現自己銀行裡的存款早就呼吸完了,但執法單元們並沒有採取行動。這時,從懸浮在空中的那個巨型執法單元中傳出了終產者的聲音。「『各位好,歡迎光臨寒舍!有這麼多的客人我很高興,也希望你們在我的院子裡玩得愉快,但還是請大家體諒我,你們來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現在。全球已有近十億人因生態循環系統崩潰而走出了自己的家,來到我家,另外那十多億可能也快來了,你們是擅自闖入,侵犯了我這個公民的居住權和隱私權,社會機器採取行動終止你們的生命是完全合理合法的,如果不是我勸止了它們那麼做,你們早就全部被鐳射蒸發了。但我確實勸止了他們,我是個受過多次超等教育的有教養的人,對家裡的客人,哪怕是違法闖入者,都是講禮貌的。但請你們設身處地地為我想想,家裡來了二十億客人,畢竟是稍微多了些,我是個喜歡安靜和獨處的人,所以還是請你們離開寒舍。我當然知道大家在地球上無處可去,但我為你們,為二十億人準備了兩萬艘巨型宇宙飛船,每艘都有一座中等城市大小,能以光速的百分之一航行。上面雖沒有完善的生態循環系統,但有足夠容納所有人的生命冷藏艙,足夠支援五萬年。我們的星系中只有地球這一顆行星,所以你們只好在恆星際間尋找自己新的家園,但相信一定能找到的。宇宙之大,何必非要擠在我這間小小的陋室中呢?你們沒有理由恨我,得到這幢住所,我是完全合理合法的,我從一個經營婦女衛生用品的小公司起家,一直做到今天的規模,完全是憑借自己的商業才能,沒有做過任何違法的事,所以,社會機器在以前保護了我,以後也會繼續保護我,保護我這個守法公民的私有財產,它不會容忍你們的違法行徑,所以,還是請大家盡快動身吧,看在同一進化淵源的份上,我會記住你們的,也希望你們記住我,保重吧。「我們就是這樣來到了第四地球,航程延續了三萬年,在漫長的星際流浪中,損失了近一半的飛船,有的淹沒於星際塵埃中,有的被黑洞吞食,……但,總算有一萬艘飛船,十億人到達了這個世界。好了,這就是第一地球的故事,二十億個窮人和一個富人的故事。」
  「如果沒有你們的干涉,我們的世界也會重複這個故事嗎?」聽完了第一地球人的講述,滑膛問道。
  「不知道,也許會也許不會,文明的進程像一個人的命運,變幻莫測的……好,我該走了,我只是一名普通的社會調查員,也在為生計奔忙。」
  「我也有事要辦。」滑膛說。
  「保重,弟弟。」
  「保重,哥哥。」
  在星環的光芒下,兩個世界的兩個男人分別向兩個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