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育合作倡議: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文言識讀II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20次版本)
第 1 行: 第 1 行:
[[分類:教育社運]][[分類:教育合作倡議]]__NOTOC__
+
[[分類:教育合作倡議]]__NOTOC__
 +
==社區大學的定位、學習地圖、認證本質及規畫==
 +
*建議先由新莊社大與后豐社大結盟與高雄的社大結盟,再擴及「社大與十二年國教」中的部分社大。
 +
*實作學習歷程與組課典藏:
 +
*#準永久性保存
 +
*#是對「學習大規模重洗牌」的當代適應
 +
*#社大與其他計畫(如父母成長、振鐸、海星)合作融通學習認證
 +
*#垂直發展:18小時算一學分,學分認證、領域認證、畢業認證
 +
*#水平發展:學分標籤,初期標籤數小於組課總數。
 +
*串連步驟:
 +
*#澄清核心槪念等級的開放討論。
 +
*#整理與撰寫〈基本文件〉。
 +
*#討論社運行動的選項。
 +
*#傳檄天下,說明理念。
 +
 
 +
==「教育自造者培力」(海星培力)==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8/課程演進五階段.png/800px-課程演進五階段.png' />
 +
 
 +
「班本」的定義:以一個小的自主學習社群為中心來規畫課程、教學、評量。
 +
 
 +
度昀奇、柯穎暄、張喻晴已加入本期的海星培力。
 +
===一、海星一梯的七大階段:===
 +
{{:海星培力的七大階段}}
 +
 
 +
===二、理解海星培力的特點:===
 +
{{:海星培力的特點}}
 +
 
 +
===三、比較簡表===
 +
{{:海星培力/比較簡表}}
 +
 
 +
==跨校選修聯盟==
 +
*去串連北、中、南三地,兩年後串連到東部。
 +
*去串連自學生、獨立教育工作者、社區大學、NGO,進一步去橋接體制內的高國中小。<br/>丁丁要漸漸走向成為一位獨立教育工作者,自己定價每節鐘點費 630 元。
 +
*讓成人與青少年共學。
 +
*近期內的目標:
 +
*#組課探討「有用的英文學習」。
 +
*#兩年內將 AI 引進體制外教育,鐘點費由一萬降到一千。
 +
*#組團隊探討「可以成功的行動學習」。
 +
*#和遠哲全民科學平台合作,推動「動手學科學」,含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天文地科、數學、資訊。
 +
*#以學程大英百品學歷史為基底,去形成歷史經線與歷史緯線。
 +
*#推動「常民政治與台灣治理」的共推課。
 +
==推動「幼教免抽籤連盟」==
 +
*11 月遊行。
 +
*兼推「學前教育公共化研究案」,講好每個月有 5000 元的兼任助理經費。
 +
<!--===一、常民政治與台灣治理===
 +
#每個議題不是一次,而是一個系列。
 +
#成員要較像俱樂部,有帳號可以取用雲端服務。
 +
#楊志彬要做流域議題系列,內涵有技術選項、典章制度、意識形態,還要延伸到流域行動學習。也獲謝國清支持。
 +
#有沒有第二個議題提出?
 +
#收割整理第一波的各種資源。並用 CC 過濾。
 +
#簡易的社群雲端服務。
 +
===二、2.11===
 +
場地在郵政博物館 10 樓
 +
 
 +
當天活動定位為:
 +
#邀聚跨校選修「供給端」:加盟團體、獨立教育工作者,展現開課構想及訂價。
 +
#邀聚跨校選修「需求端」:體制內外學生、成人教育學員、自學生。並提供 OST 讓他們有機會組課共學。
 +
#說明跨校選修聯盟的構想與作為,並請大家提供意見。
 +
活動流程:
 +
:09:30~10:30 開幕引言、說明跨校選修聯盟的構想與作為
 +
:10:30~12:00 擺攤
 +
:12:00~13:00 午餐
 +
:13:00~14:00 OST(C時段,至少5~6個場次)
 +
:14:00~15:00 OST(D時段,至少5~6個場次)
 +
:15:00~16:30 綜合座談與總結
 +
當天會發小卡片和小手冊
 +
--><!--==遠哲全民科學平台==
 +
*動手做科學的活動
 +
*#越是使用生活中的材料越好
 +
*#同學操作
 +
*支援108課綱探究與實作
 +
*活動格式
 +
*#開頭是原創者(可無)與前言(說說此活動可以幹嘛?)
 +
*#中間格式自由
 +
*#最後一段是「問題探究」,分四級
 +
*教師社群:
 +
*#物理:遠哲自己
 +
*#化學:蕭志堅
 +
*#生物:丁志仁想辦法
 +
*#地科:和台中科博館合作
 +
*#數學:高振翔
 +
*#資訊:第二波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d/全民科學平台分類標籤簡圖.png/800px-全民科學平台分類標籤簡圖.png' width='800' height='*' />
 +
 
 
==文言識讀II==
 
==文言識讀II==
 
#當掉:曾明哲=>59.53,盧星瑜=>56.35,同品樺=>50.6,吳文瀚=>39.87
 
#當掉:曾明哲=>59.53,盧星瑜=>56.35,同品樺=>50.6,吳文瀚=>39.87
第 39 行: 第 122 行:
 
*目標:
 
*目標:
 
*#當代適應
 
*#當代適應
*#自主學習
+
*#自主學習-->
  
==推動「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修法==
+
<!--==推動「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修法==
*成員:陳嫺霓、戴慧茹、張嘉玲、陳音秀、游士賢、林宇祥
+
*成員:陳嫺霓、戴慧茹、張嘉玲、陳音秀、游士賢、林宇祥、張怡矜
 
*說明:
 
*說明:
 
目標是成立一個推動小組,共同推動修改《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增列「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 」 專章,讓體制學校中有志於翻轉教育的老師,也能跨校揪團送件申請實驗教育,經審議通過後,可以享有目前實驗教育寬廣的辦學空間。當然這一類的實驗教育,也會運用到非體制教師所開的選修課,有助於體制內外教育的進一步混搭。而中低社經家庭參與這一類的實驗教育,比較沒有財力門檻的壓力。
 
目標是成立一個推動小組,共同推動修改《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實施條例》,增列「部分班級辦理實驗教育 」 專章,讓體制學校中有志於翻轉教育的老師,也能跨校揪團送件申請實驗教育,經審議通過後,可以享有目前實驗教育寬廣的辦學空間。當然這一類的實驗教育,也會運用到非體制教師所開的選修課,有助於體制內外教育的進一步混搭。而中低社經家庭參與這一類的實驗教育,比較沒有財力門檻的壓力。
第 56 行: 第 139 行:
 
*#對教育部既聯合又攻防
 
*#對教育部既聯合又攻防
 
*#與反對此案的力量進行攻防
 
*#與反對此案的力量進行攻防
 +
-->
  
==當「獨立教育工作者」跨校開課:==
+
<!--==當「獨立教育工作者」跨校開課:==
*響應者:游士賢、黃思宇、邱綉惠、李佳桂、陳音秀、林宇祥…
+
*響應者:游士賢、黃思宇、邱綉惠、李佳桂、陳音秀、林津羽、吳芸真、楊子欣、林宇祥、陳嫺霓…
 
*說明:
 
*說明:
 
目前雙北區正在組織「跨校選修聯盟」,振鐸學會和政大的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都是盟員,還有不少社大、 NGO 以及少數私校也都參加。聯盟也須要有很多獨立教育工作者也一起來開課。盟員團體每年要繳年費兩千,但獨立教育工作者不用,還可以推派代表參加盟員會議。以我為例,我在跨校選修系統自我標價是每節 630 元,我可以教的課很多:如動手做科學、自然科學概論、資訊基礎運用、網站架設、常民政治與台灣治理、世界史地…,開課收的學生混齡從小學混到成人,更鼓體制內外的學生當同學。
 
目前雙北區正在組織「跨校選修聯盟」,振鐸學會和政大的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都是盟員,還有不少社大、 NGO 以及少數私校也都參加。聯盟也須要有很多獨立教育工作者也一起來開課。盟員團體每年要繳年費兩千,但獨立教育工作者不用,還可以推派代表參加盟員會議。以我為例,我在跨校選修系統自我標價是每節 630 元,我可以教的課很多:如動手做科學、自然科學概論、資訊基礎運用、網站架設、常民政治與台灣治理、世界史地…,開課收的學生混齡從小學混到成人,更鼓體制內外的學生當同學。
第 71 行: 第 155 行:
 
*#選出「獨立教育工作者」在「跨校選修聯盟」中的適當代表
 
*#選出「獨立教育工作者」在「跨校選修聯盟」中的適當代表
 
*#成為「跨校選修聯盟」中的建設性力量
 
*#成為「跨校選修聯盟」中的建設性力量
 
+
--><!--==振鐸志工==-->
==班本式(海星式)「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8/課程演進五階段.png/800px-課程演進五階段.png' />
+
 
+
「班本」的定義:以一個小的學習社群為中心來規畫課程、教學、評量。
+
===一、大致構想===
+
<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8/課程演進五階段.png/800px-課程演進五階段.png' />
+
 
+
簡單講,就是以第一屆學員為這個社群的「第一隻海星」,當中任何小群體都可以像海星臂一樣,分出去先長成一隻「小海星」,再經過一年以上的成長發育,長出第二隻、第三集「成年海星」。如此生生不息,最後形成「社群」,滿足了實驗教育的人才需求。
+
 
+
倡議:
+
#只使用每位學員 1.8 萬的公基金,不需要教育部的補助經費。
+
#兩個至三個小班,構成一屆,每個小班 10~15 人。
+
#各小班共推出 6 位代表,小班代表共同起草治理簡則,包括:
+
#*是不是要成立課發會?
+
#*要不要有共同必修課,是哪些共同必修課?
+
#*要不要有共同選修課,開哪些共同選修課?
+
#*要不要有共同服務課程,要設置哪些共同服務課程?
+
#*其他共同事宜,如成果發表。
+
#建議繼承組課共學:
+
#*點數制。
+
#*學習資源共享:學習資源將公開於網路平台,並採用創用 CC 3.0 公開授權條款,無償提供他人使用。
+
#建議場域實習,改成「實驗教育場域修練」,可保留以下場域,其資格由小班代表會議或課發會認定:
+
#*合於實驗教育三法定義的團體、機構、學校。
+
#*籌備中的實驗教育場域。
+
#*具有實驗教育精神之學校、教育團體。
+
#*具三年以上教學經驗之體制內外教育工作者。
+
#*願意接受本屆其他學員公開觀課、議課之學員服務場域。
+
#建議結業證書或參與證明改為「學習履歷」。
+
#每屆學習結業的時間長短可以由各小班自訂,可以是一年、可以是十四個月,甚至可以是一年半。
+
#仍然須要注意參與者有沒有不適合實驗教育的顯著特質,但不像是第一屆那樣的倍率篩選。
+
 
+
===二、擬議的社群傳統芻議===
+
#實驗教育工作者的成長應列我們的首要目的。
+
#整個社群應維持學習資源與資訊的共享,讓社群成員平等取得。
+
#我們之中的領袖只是受委託的僕人。
+
#每一組別應是自治的,但影響到其他組別或整個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社群者為例外。
+
#每一個組別應儘量自給自足。
+
#每一個組別應儘量以工作圈維持分工的彈性,但服務中心可以雇用專門的工作人員。
+
#組課共學應該是各組別重要的學習方式。
+
#自主學習應該是各組別重視的學習風格。
+
#任何組別不應認可或允許外界的機構使用「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的名字,以免因為利益將我們推離首要目的。
+
#我們的公共關係政策是建基於吸引新人參與,而非為了自我宣傳。
+
 
+
===三、比較簡表===
+
<table class=nicetable>
+
<tr><th>海星式</th><th>中心式</th></tr>
+
<tr><th>重擊任一單位,系統無傷</th><th>重擊中樞,系統終結</th></tr>
+
<tr><th>分工機動重組,混搭</th><th>明確講師,行政,學員三者區分</th></tr>
+
<tr><th>自籌經費</th><th>須外力才能養活</th></tr>
+
<tr><th>彼此直接連繫</th><th>透過中樞中介聯繫</th></tr>
+
<tr><th>發展呈幾何級數</th><th>發展呈線性模式</th></tr>
+
<tr><th>工作圈模式</th><th>較科層</th></tr>
+
</table>
+
 
+
==振鐸志工==
+

2024年7月20日 (六) 18:14的最新修訂版本

社區大學的定位、學習地圖、認證本質及規畫

  • 建議先由新莊社大與后豐社大結盟與高雄的社大結盟,再擴及「社大與十二年國教」中的部分社大。
  • 實作學習歷程與組課典藏:
    1. 準永久性保存
    2. 是對「學習大規模重洗牌」的當代適應
    3. 社大與其他計畫(如父母成長、振鐸、海星)合作融通學習認證
    4. 垂直發展:18小時算一學分,學分認證、領域認證、畢業認證
    5. 水平發展:學分標籤,初期標籤數小於組課總數。
  • 串連步驟:
    1. 澄清核心槪念等級的開放討論。
    2. 整理與撰寫〈基本文件〉。
    3. 討論社運行動的選項。
    4. 傳檄天下,說明理念。

「教育自造者培力」(海星培力)

「班本」的定義:以一個小的自主學習社群為中心來規畫課程、教學、評量。

度昀奇、柯穎暄、張喻晴已加入本期的海星培力。

一、海星一梯的七大階段:

  1. 簡易面談的作用:
    • 向報名者說明本社群與年度計畫:
      1. 培力七階段
      2. 社群傳統
      3. 培力特點
        • 學員需要負擔的時間與金錢
      4. 價值觀
        • 相信「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背後是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
        • 共享: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 剛好比最好更好。
        • 公平分擔,平等書寫。
        • 營利不以機密性與授權金為基礎:苦力模式優先為印鈔機模式。
        • 謹慎面對名利。
    • 進行「自我診斷+雙向選擇」,目標有兩個:
      1. 新成員自我診斷其需求和風格否適合加入海星培力,以降低新成員因誤解而浪費自己時間、金錢風險。
      2. 新成員和原有成員之間進行雙向討論,增進相互了解與默契。
  2. 共識營——讓學員「自組織」並建立治理架構,以俾決定:
    • 組課共學簡則與場域修練簡則
    • 定期會議的日期與決議有效額數。
  3. 組課共學
    • 18小時為一學分。每門組課,以0.5學分為單位,可以非整數學分開課。
    • 參與並完成「海星增殖」為一學分。要「完成」而不是「成功」。
    • 簡易面談日期開始,達成以下要件者為成熟海星:
      1. 兩年內修畢 5 學分,以維持一定的學習強度與密度。於小海星變成成熟海星的階段,必要時能將培力時程延長到三年
      2. 發起組課(擔任課主)超過兩學分。
      3. 完成場域修練。
      4. 完成成果發表。
    • 每門組課有惟一 ID ,形成自己的線上記帳介面,而且必須記帳。
    • 每門的組課的收支,以「自給自足,公平分擔」為原則。
    • 每個人在記帳系統中都有個人收支的辨識欄位。
    • 漸漸讓海星「記帳服務」成為「跨校選修/記帳服務」的「子集」。
    • 每門組課至少三人可以成課,可收外修生,須要兩位課主(組課發起人),其中一位必須是海星一期的成員。組課成功且開課後,如課主退出或學員退選,導致低於成課門檻,組課如仍依組課文件規範完成,學分不應因此失效。
  4. 場域修練:
    • 與組課共學同步進行
    • 滿 120 小時數
    • 場域含:
      1. 治理會議通過的各項教育社運倡議。
      2. 台灣實驗教育三法」或「具教育實驗精神」,「籌備中」或「運行中」的學校、機構或團體。
      3. 「教學經驗三年以上之達人」。
      4. 「其他學員之公開觀課議課」。
  5. 組課典藏與學習履歷完成
    • 對組課與學習歷程進行準永久性保存:硬體/軟體/資料三者分離,資料定期自動備份,定期異地備份
    • 對「學習大規模重新洗牌」進行當代適應
    • 與部分社大合作融通學習認證
    • 讓學習垂直發展:小海星、成熟海星(一級教育自造者)、精熟海星(二級教育自造者)、裁判海星(三級教育自造者)
    • 讓學習水平發展:學分標籤,初期標籤數小於組課總數。
  6. 成果發表
    • 培養社群成員日後帶領或指導同學辦理「成果發表」的能力。
    • 反思並整理組課共學與場域修練的學習進益。
    • 維持社群培力的水準。
  7. 海星增殖
    • 讓社群培力能生生不息。
    • 為實驗教育、社區大學、學前教育、教師進修的新典範發展提供人才。

二、理解海星培力的特點:

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

  1. 目標在培養能帶領自主學習的「資深學習者」(類似傳統教學典範中的老師)。
  2. 希望「組課群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及學習習慣。
  3. 是一種學習典範的轉移,希望用來改善實驗教育、教師進修、終身學習、學前教育:
    • 技術選項:教導同學善用 OST ,增加同學組課的成功機會。
    • 人際關係:
      1. 老師與同學的不對稱性下降,轉變成資深學習者與資淺學習者的關係:陪伴、嚮導、教練
      2. 以「學習公社」的關係進行群學
      3. 反「外部化」,即權責相符
    • 意識形態——「行動者思維」與「公共性」:
      1. 相信「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背後是相信「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
      2. 共享: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3. 剛好比最好更好。
    • 正因為是一種學習典範的轉移,所以:
      1. 傳統教學典範練得再利害,也不會因此進入自主學習典範。
      2. 必須技術選項、人際關係、意識形態同時使用新典範才會成功,如果其中一樣走新典範,另二者沿用舊典範,就很難成功。
  4. 是一段「自我培力」,不是別人培力你,而是你培力自己。但也因此,完成率大約只能到六成。
  5. 落實「教育的自造精神」:回歸本質,自主學習可以這樣單純: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
    日後相信你的學生:「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成敗另說)。
  6. 自主學習:
    • 要儘量拉高同學的高度,減低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不對稱性。不要老想著做同學們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成就自主學習的是學習者對自身的看重,繼而引發的主動與認真。
    • 少做「外銷派」,專門外銷大道理給同學實踐,自己不實踐。老師自己有組課的經驗,日後才會認同同學組課,也才會知道怎麼陪伴同學組課。
    • 認為老師是資深學習者,同學是資淺學習者,雙方是合作共學的。進一步降低兩者之間的「不對稱性」。
    • 學員「自組織」,而不是學員被人家組織。
  7. 是「群學」不只是自學,海星培力是以社群為依托的「群學」學習模式:
    • 水平方向的合作,群學會使一個人進入以下狀態:
      1. 思考方式會由「獨自思考模式」切換到「討論模式」:
        • 要求自己的想法能清楚到可以解釋給同伴聽,而且讓他聽懂。
        • 伙伴之間會相互聆聽並產生聯繫。
      2. 相互糾錯:伙伴之間會有思考、見解、特質、專長等多樣性,互補之後才能加大,缺點減少。
      3. 分工合作:老天給一個人兩份本事,也沒有給人兩份時間。但伙伴們平行推動工作的不同部分,就能成就更大的事情。
      4. 資訊識讀的可靠性提高。
    • 垂直方向的合作:
      1. 梯次如屋瓦般交疊式展開 ,如圖:,前一梯次的後半會重疊於後一梯次的前半。
      2. 海星社群中有經驗前輩:如觀課帶領與發表諮詢。
      3. 垂直發展:小海星、成熟海星(一級教育自造者)、精熟海星(二級教育自造者)、裁判海星(三級教育自造者)。
    • 網絡與協作:是一個個小的「學習公社」(大陸安格稱之為「學習社區」),在學習、經濟、生活三方面協作。
      1. 學習協作:找到學習需求相近的伙伴,一起群學。
      2. 經濟協作:對於學習的支出,伙伴之間「自給自足,公平分擔」。
      3. 生活協作:伙伴之間彼此將「組課共學」排到自己生活順位的前十名,不然組課會失敗。
    • 由協力單位構成支持網絡。
    • 每一門組課都要上跨校選修系統,都是一次對社會的說明與接觸。
    • 組課內容以 CC 3.0 授權釋出,是與天下人共學,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8. 平價的金錢負荷:
    • 公基金:每人約 3000 台幣,用於如共識營、雲端平台、策劃海星增殖等活動。
    • 組課的費用依始祖海星 13 門組課的經驗值,90小時約為 7650 元。
  9. 足量的新典範浸潤:兩年內要完成 90 小時的組課,144 小時的場域修練,1次成果發表。
  10. 對組課與社群成員的學習歷程進行「準永久性典藏」。
    • 是對「學習大規模重洗牌」的當代適應。
    • 垂直發展:小海星、成熟海星(一級教育自造者)、精熟海星(二級教育自造者)、裁判海星(三級教育自造者)
    • 水平發展:用學分標籤來支援體制學校、實驗教育、終身學習、學前教育…的教師進修或人才培力,初期標籤數小於組課總數。
    -----在學習生態系方面的改變-----
  11. 無界學習與開門辦教育:學習無處不在,不是只在教室裡學習。可以用「行動學習」鍛練同學拆解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只有到處都可以安排學習活動,那還是「無界學習」;如果同時包含「移地」、「學習者策畫」、「群學」三個元素,那就進階到「行動學習」了。
    「無界學習」包含了「行動學習」。
  12. 同村共養教育

三、比較簡表

海星式中心式
重擊任一單位,系統無傷重擊中樞,系統終結
分工機動重組,混搭明確講師,行政,學員三者區分
自籌經費須外力才能養活
彼此直接連繫透過中樞中介聯繫
發展呈幾何級數發展呈線性模式
工作圈模式較科層

跨校選修聯盟

  • 去串連北、中、南三地,兩年後串連到東部。
  • 去串連自學生、獨立教育工作者、社區大學、NGO,進一步去橋接體制內的高國中小。
    丁丁要漸漸走向成為一位獨立教育工作者,自己定價每節鐘點費 630 元。
  • 讓成人與青少年共學。
  • 近期內的目標:
    1. 組課探討「有用的英文學習」。
    2. 兩年內將 AI 引進體制外教育,鐘點費由一萬降到一千。
    3. 組團隊探討「可以成功的行動學習」。
    4. 和遠哲全民科學平台合作,推動「動手學科學」,含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天文地科、數學、資訊。
    5. 以學程大英百品學歷史為基底,去形成歷史經線與歷史緯線。
    6. 推動「常民政治與台灣治理」的共推課。

推動「幼教免抽籤連盟」

  • 11 月遊行。
  • 兼推「學前教育公共化研究案」,講好每個月有 5000 元的兼任助理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