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台灣教育「常民政治」的作業系統:修訂版本之間的差異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第二部分:台灣與教育需要改變什麼?
簡單的地圖
 
(未顯示同用戶所作出之9次版本)
第 28 行: 第 28 行:
  
 
=第二部分:台灣與教育需要改變什麼?=
 
=第二部分:台灣與教育需要改變什麼?=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3/當代適應1.png' width=640 height=359 /></div>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e/e3/當代適應1.png' width=320 height=179 /></div>
 
# 目前的公共教育是為符合工業革命需求所建造的,而人類社會正邁入「後工業革命」階段
 
# 目前的公共教育是為符合工業革命需求所建造的,而人類社會正邁入「後工業革命」階段
 
# Ivan Illich 的提議
 
# Ivan Illich 的提議
第 36 行: 第 36 行:
  
 
=第三部分:怎麼改變?=
 
=第三部分:怎麼改變?=
較完整說明,請參考[[掃描當下,適應當代]]
+
:以 3+1+1 個構面推進改變,較完整說明,請參考[[掃描當下,適應當代| 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掃描當下,適應當代]]
 
:構面一、加速轉向自主學習典範
 
:構面一、加速轉向自主學習典範
 
:一、透過「行政院基準委員會」,教育經費基本需求加入「自主學習支援人力」
 
:一、透過「行政院基準委員會」,教育經費基本需求加入「自主學習支援人力」
第 66 行: 第 66 行:
 
=第四部分:辦公室轉型=
 
=第四部分:辦公室轉型=
 
==諸微社群==
 
==諸微社群==
<table class='nicetable' width='635' align=center>
+
{{:台灣教育常民政治作業系統/諸微社群}}
<tr><th style='width:10pt'> </th><th style='width:250pt'>微社群</th><th>發起伙伴</th><th>均優</th><th>專案</th></tr>
+
<tr><th>1</th><td>台灣教育常民政治作業系統</td><td>很多人</td><th>2024</th><td></td></tr>
+
<tr><th>2</th><td>教育經費公共參與</td><td>丁志仁、林芸伍</td><th>2024</th><td>兩委員會</td></tr>
+
<tr><th>3</th><td>近未來數位公民</td><td>丁志仁、林怡廷</td><th>2024</th><td>青年彈性學習</td></tr>
+
<tr><th>4</th><td>發展全民國防教育</td><td>任懷鳴、丁志仁</td><th>2024</th><td>青年彈性學習</td></tr>
+
<tr><th>5</th><td>不歪樓理財</td><td>丁志仁</td><th>2024</th><td>青年彈性學習</td></tr>
+
<tr><th>6</th><td>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td><td>丁志仁、傅心怡</td><th>2024</th><td>自帶培II</td></tr>
+
<tr><th>7</th><td>動手學科學</td><td>丁志仁、林芸伍</td><th>2024</th><td>全民科學平台</td></tr>
+
<tr><th>8</th><td>改善實驗教育治理</td><td>丁志仁</td><th>2024</th><td>實驗教育光譜平台</td></tr>
+
<tr><th>9</th><td>全球華人教育聯絡網</td><td>丁志仁</td><th>2025</th><td></td></tr>
+
</table>
+
  
 
==簡單的地圖==
 
==簡單的地圖==
 +
<div style='float:right'><img src='http://jendo.org/uploadFiles/譚翰駿/常民政治結構圖及微社群_0807灰階.svg' width=800 height=600 /></div>
 
===一、辦公室===
 
===一、辦公室===
 
{{:台灣教育常民政治作業系統/提供什麼}}
 
{{:台灣教育常民政治作業系統/提供什麼}}
第 105 行: 第 95 行:
 
#不斷生成「改變機會」的生態系
 
#不斷生成「改變機會」的生態系
 
#*改變台灣的機會,會自己來撞上來
 
#*改變台灣的機會,會自己來撞上來
 +
 +
===四、先弄小書《變局中的台灣未來》===
 +
{{分類:《變局中的台灣未來》}}

2024年8月8日 (四) 13:39的最新修訂版本

第一部分:為什麼台灣能改變?

三件事

一、教育經費編列管理法:

  1. 政府收入的 23% 須用於政府教育經費
    • 水漲船高:GDP ↑ => 租稅負擔率 13% ↑ => 政府收入 ↑ => 教育經費持續上升 (過去 20 年平均每 5.5 年 增加 1000 億)
    • 沒有社運營力,可以游說出每 5.5 年增加千億預算的增幅
    • 其他國家遇有興革事宜,就馬上會卡在籌措財源這關
  2. 教育幾乎觸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比方國防,但教育部學特司有「全民國防教育科」=> 以教育為支點,去推進台灣各領域的「相變」,須要「典範轉移」
  3. 但是財源增加在中與地方是不平均的,「中央教育發展基金」 / 補助制度(教育部:900億 / 年+行政院:500 億 / 年)

二、實驗教育三法:

放開「讓人民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教育」,此策略非常有利典範轉移階段。

三、常民政治:

  1. 將倡議向人民溝通:由沒聽過 => 聽得懂
  2. 從批評中打磨實施方案,讓可行性提高
  3. 當倡議溝通到大家聽得懂,具可行性 => 文官就會收割;比文官自提倡議政治風險低
  4. 最大難題:常民政治在青年世代中退流行
  5. 新的常民政治的「作業系統」

掃描當下,望向遠方

  • 職業政治的異化與妖化,理想 => 異化 => 妖化
    1. 攔電價
  • 學校平台化 => 學習基地
  • 自然人與 AI 協作 => 近未來數位公民
  • 尺度與典範轉移,本日不展開

第二部分:台灣與教育需要改變什麼?

  1. 目前的公共教育是為符合工業革命需求所建造的,而人類社會正邁入「後工業革命」階段
  2. Ivan Illich 的提議
  3. 人類社會面臨的衝擊
  4. 教育需要改變
  5. 台灣可以改變:一幅可行的路徑圖

第三部分:怎麼改變?

以 3+1+1 個構面推進改變,較完整說明,請參考 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掃描當下,適應當代
構面一、加速轉向自主學習典範
一、透過「行政院基準委員會」,教育經費基本需求加入「自主學習支援人力」
二、選定項目,在實驗教育中先行試辦
三、透過四元素在公校導入「自主學習典範」
四、家長參與教育事務
五、將台灣目前的課綱改成「軟性課綱」
六、待定向青少年適性學習
七、改善實驗教育治理:「昨日實驗教育,今日公共教育」
構面二、自然人與 AI 協作
八、生成式 AI 帶來的傳統公校教育發生「價值沈沒」
九、與數位發展部合作,用分散式自治組織(DAO)與 web 3.0推動「行政減量」與「學習歷程」
構面三、建構中央與地方共同推進教育發展的財務協力機制(因應少子化)
十、建構「中央教育發展基金」
十一、將地區內的高中小編成「盟校網絡」,等到 6G 時代。
構面四、進一步推進教育各個面向的公共化
十二、特殊學習需求學生,體制內外皆受協助
十三、學前教育公共化
十四、終身學習公共化
構面五、外擴多元而公平的台灣社會
十五、以推進全民國防為例
十六、推進台灣各領域的「相變」,
陸、始於足下
十七、以青年世代團結為號召,形成多個倡議微社群;並團結大齡國民中的支持者
十八、建構一個常民政治生態系,有活力的倡議微社群會上升並多得資源
十九、提供行政資源並維持有權責的聯絡網絡
二十、系統性培養教育財政人才

第四部分:辦公室轉型

諸微社群

微社群發起伙伴均優專案
1台灣教育常民政治作業系統外事分組:
蔡杏芬、周玉靜、吳忠泰、林佑哲、沈潔伃
范智鈞
2024
2教育經費公共參與丁志仁、林芸伍、沈潔伃、施采邑、游士賢
范智鈞
2024兩委員會
3近未來數位公民丁志仁、林怡廷、蔡杏芬、林津羽、黃于庭
丁禾、吳文娟、蕭典義、沈若葳、陳玟瑾
孫賜萍、劉彥伯、林立傑、范智鈞
大陸:羅善文、李宛琦
2024青年彈性學習
4發展全民國防教育任懷鳴、丁志仁、周樂生、張智堯、楊雨青
沈昱丞、謝建民、譚翰駿、趙奕瑋、李澤林
非經常:黃思宇、許武龍(哈爸)、周玉靜
待問:
謝旻諺
2024青年彈性學習
5不歪樓理財丁志仁、蔡杏芬、林津羽、施采邑、譚翰駿2024青年彈性學習
6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丁志仁、傅心怡、黃于庭、施采邑、游士賢
譚翰駿
2024自帶培II
7動手學科學丁志仁、林芸伍2024全民科學平台
8改善實驗教育治理丁志仁、施采邑、游士賢2024實驗教育
光譜平台
9全球華人教育聯絡網丁志仁、游士賢
知中分組:丁志仁、許喬語
2025

簡單的地圖

一、辦公室

  1. 無私高質量的國是討論
    • 不是政黨的側翼,內容農場發動的認知戰
    • 比海量的網絡資訊好
    • 比同溫層來的資訊好
  2. 有人買單的「倡議」上升通路,如推展全民國防
    • 倡議主題不斷與同胞溝通,讓同胞由「沒聽過」進展到都「聽得懂」
    • 實施方案打磨到具備可行性
    • 完成職業政治部門收割
  3. 辦公處所
  4. 線上服務(簡易伺服器 / 租賃伺服器)
    • 資源池
  5. 聯絡網(有效的通路)
    • 能觸及不同世代
    • 維護與使用的費用是可負擔
    • 與工作伙伴間有對應關係,並彼此能協作、組合
  6. 邁入近未來的工作模式
  7. 學習文化

二、兼任伙伴

開拓並維運社會連結。

(一)從功能上看

  1. 開拓小額捐款支持者,並定期提供「交待」
  2. 催化主題微社群
  3. 幫忙發掘人才,並找來一起做事,有的是因為有 pay ,有的是因為想做

(二)從人脈的面向上看

  1. 政大實驗教育工作者培力 1~7 梯的人脈與衍生人脈
  2. 台灣老 / 新的社運團體
  3. 獅子會,扶輪社
  4. 宮廟
  5. 企業或其外圍基金會

三、平台觸及社群及支持者

  1. 年流量100萬小額捐額,之後擴充到年流量250萬
    • 新光銀行新埔分行,戶名: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振鐸學會,帳戶:0338-10-100843-0
    • 小組:蔡杏芬、周玉靜、吳錦秀、吳忠泰、林佑哲…
  2. 1000~2000人的社群網絡
  3. 不用成立法人,卻有法人可使用
  4. 不斷生成「改變機會」的生態系
    • 改變台灣的機會,會自己來撞上來

四、先弄小書《變局中的台灣未來》

第一部分:為什麼台灣能改變?

第一章:三件事

一、教育經費編列管理法:

  1. 政府收入的 23% 須用於政府教育經費
    • 水漲船高:GDP ↑ => 租稅負擔率 13% ↑ => 政府收入 ↑ => 教育經費持續上升 (過去 20 年平均每 5.5 年 增加 1000 億)
    • 沒有社運營力,可以游說出每 5.5 年增加千億預算的增幅
    • 其他國家遇有興革事宜,就馬上會卡在籌措財源這關
  2. 教育幾乎觸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比方國防,但教育部學特司有「全民國防教育科」=> 以教育為支點,去推進台灣各領域的「相變」,須要「典範轉移」
  3. 但是財源增加在中與地方是不平均的,「中央教育發展基金」 / 補助制度(教育部:900億 / 年+行政院:500 億 / 年)

二、實驗教育三法: 放開「讓人民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教育」,此策略非常有利典範轉移階段。

三、常民政治:

  1. 將倡議向人民溝通:由沒聽過 => 聽得懂
  2. 從批評中打磨實施方案,讓可行性提高
  3. 當倡議溝通到大家聽得懂,具可行性 => 文官就會收割;比文官自提倡議政治風險低
  4. 最大難題:常民政治在青年世代中退流行
  5. 新的常民政治的「作業系統」
第二章:掃描當下,望向遠方
  • 職業政治的異化與妖化
    1. 攔電價
  • 學校平台化 => 學習基地
  • 自然人與 AI 協作 => 近未來數位公民
  • 尺度與典範轉移
  • 三圈地圖


第二部分:需要改變什麼?

第三章:目前的公共教育是為符合工業革命需求所建造的,而人類社會正邁入「後工業革命」階段
第四章: Ivan Illich 的提議
第五章:人類社會面臨的衝擊
  1. 教育需要改變
  2. 台灣可以改變:一幅可行的路徑圖


第三部分:怎麼改變?

以 3+1+1 個構面推進改變,較完整說明,請參考 http://well-being-ng.net/wellBeingNg/index.php?title=掃描當下,適應當代
第六章:構面一、加速轉向自主學習典範
一、透過「行政院基準委員會」,教育經費基本需求加入「自主學習支援人力」
二、選定項目,在實驗教育中先行試辦
三、透過四元素在公校導入「自主學習典範」
四、家長參與教育事務
五、將台灣目前的課綱改成「軟性課綱」
六、待定向青少年適性學習
七、改善實驗教育治理:「昨日實驗教育,今日公共教育」
第七章:構面二、自然人與 AI 協作
一、生成式 AI 帶來的傳統公校教育發生「價值沈沒」
二、與數位發展部合作,用分散式自治組織(DAO)與 web 3.0推動「行政減量」與「學習歷程」
第八章:構面三、建構中央與地方共同推進教育發展的財務協力機制(因應少子化)
一、建構「中央教育發展基金」
二、將地區內的高中小編成「盟校網絡」,等到 6G 時代。
第九章:構面四、進一步推進教育各個面向的公共化
一、特殊學習需求學生,體制內外皆受協助
二、學前教育公共化
三、終身學習公共化
第十章:構面五、外擴多元而公平的台灣社會
一、以推進全民國防為例
二、推進台灣各領域的「相變」
第十一章:始於足下
一、以青年世代團結為號召,形成多個倡議微社群;並團結大齡國民中的支持者
二、建構一個常民政治生態系,有活力的倡議微社群會上升並多得資源
三、提供行政資源並維持有權責的聯絡網絡
四、系統性培養教育財政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