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共同體與公共支持體系政綱/教育政綱

出自福留子孫
在2022年10月25日 (二) 16:44由丁志仁對話 | 貢獻所做的修訂版本

跳轉到: 導覽搜尋

政策回顧

一、十年政綱中對教育問題點出如下:

  1. 升學壓力超高負荷的壓力與焦慮,特別是在中學階段。應試教育悖離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養成品格。
    教育成為型塑社會階級的起點。
  2. 學前兒童教育與照顧的高度私有化、商品化,使學前兒童教育與照顧品質參差不齊、家長經濟負荷沈重,更不用說女性無法藉此減輕家庭照顧的壓力,以進入職場尋求自我實現。
  3. 高等教育亦過度私有化,公立大學院校的比率偏低,對中下階層家庭的教育成本負擔沈重、過激的升學壓力與就業競爭。
  4. 少子女化</span>的衝擊,使得學校走向整併、教師新陳代謝停止。
    但不應以引進中國學生作為解套,而要運用少子女化的形勢推進教育改革,以為國家長遠發展的基礎。
  5. 貧富差距持續擴大,衝擊教育資源的分配,使得受地域、經濟、文化、身體等不利條件影響的家庭子弟,難享公平教育機會
  6. 教育體系的設計過度重視層級的階梯,導致學用落差太大。

二、十年政綱提出的教育核心理念:

  1. 定位:教育不是社會人才的篩選機制,而是培養國民與建立現代文明與的基床。
  2. 目標:在於培養具備獨立思考、人文精神、美學修養、創造力、健全人格的國民。
  3. 政府的角色:在於導向教育機會與品質均等,讓教育體系可以作為社會良知的堡壘,人與社會及自然環境和諧相處的紐帶。
  4. 終身學習:教育過程應實踐人本精神,尊重人群多樣性,培養並提升國民終身學習的意願與能力,促進自我實現的可能性。
  5. 平衡:平衡本土意識與全球化,平衡增進公民素養與發展就業技能。

三、政策主張

(一)沒說也做

  1. 發展實驗教育
  2. 全面更新網路與資訊建設
  3. 國中小每班都裝冷氣

(二)說了去做

  1. 縮短城鄉差距,促進學校教育均優化。
  2. 教育資源分享不應因一般與特殊、升學與職業教育而有所差別。
  3. 保障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育。
  4. 小班小校及小學區
  5. 推動實施十二年國教
  6. 因應少子化形成的私校退場趨勢,協助私立院校轉型、整併與退場,並於過程中確保學生及教師權益。
  7. 以相互尊重、平等互惠原則推動國際學術交流,並將兩岸學術交流納入,但不以減損本國學生的利益為前提。
  8. 推動國際學術交流應以開闊本國學生國際視野,提升本國文化與科技發展國際化程度為目的。
  9. 調整課程與課綱。
  10. 透過降低班級學生人數、減少行政事務、增加學校社會工作與輔導人力等措施,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
  11. 加強本土語言、藝術、歷史、文學教育。

(三)說了沒做

  1. 明確區分研究型、教學型及技職院校。
  2. 提供家長終身學習的機會,提升家長與子女共學並進的意願,培育家長參與教育的能力。
  3. 促使規律性運動人口穩定成長。
  4. 建立競技人才早期培訓制度,建立優秀運動員及教練工作保障機制。

(四)說了還做不到

  1. 相對不利的學生完成依法應享的教育,俾利於階級流動,讓下一代有公平發展機會。
  2. 幼兒照顧與教育公共化
  3. 八年內達到全面免試入學、高中職社區化的目標。
  4. 落實產學合作,縮短學用落差。
  5. 高等教育公立院校學生數過半的目標。
  6. 公立大學應提供一定名額及學費優惠或獎學金,優先招收在地高中職畢業生,讓學子不必離鄉背井求學。
  7. 開放與轉型各級學校教育設施,作為回流教育的場所,吸引中途失學青年、需提升就業能力之中高齡者、婦女進入終身學習。
  8. 協助社區大學及部分大學轉型開辦回流教育,鼓勵國民學習新事物、新技術,落實終身學習理念,提升個人生活技能,強化國民的就業力。
  9. 培育與活化師資。
  10. 減少行政事務。

未來挑戰

一、新生人口縮減潮

(一)依據:

  1. 使用《中華民國教育統計》111年各級學校學生數及畢業生數,公立學士班 B.A. Program。假設不縮減。
  2. 使用內政部出生人口數:
    • 2016年前挺住在每年 20 萬上下達六年。
    • 2017年六年內至少掉五萬,掉到每年十五萬左右。
    • 政府的人口推估是會維持每年十五萬左右十年。

(二)新生兒縮減潮對各階段教育的影響:

  • 幅度是由 20 萬掉到 15 萬,掉¼,剩 75%。
  • 對高中以下的影響:
    1. 新生兒縮減潮(以下簡稱縮減潮),目前開始進入小學,六年內會有大量的小學連一個學生都不剩。
    2. 縮減潮 6 年後會進入國中,國中規模雖比國小大,仍會面臨巨大的整併壓力。
    3. 縮減潮 9 年後會進入高中,使公立高中的就學機會率到達 79% 。
  • 對大學入學的影響:
    1. 從 2033 年開始有顯著影響:40%。
    2. 然後每年快速跳高:43%,47%,48.6%…
    3. 到 2039 年挺進到 56% ,甚至到 59%,要看這一兩年的出生率。
    4. 私立大學會反彈,公立大學若不縮減,一定面臨轉型。
    5. 移民與招外生的政策也會改變。

二、課綱「舉國體制」使新知識新技能新價值觀無法快速進入公共教育現場

依目前《高級中等教育法》與《國民教育法》的規定,我國課綱修訂制度,已由「臨編制」改為「常態修訂制」,課審委員任期四年,每兩年可以更換委員二分之一。但教育界從上到下都不願意這樣子做。

政府只願意 10~20 年修一個版本,每次修改版本礙於各學科山頭既得利益的相互照應與妥協,只能進步 5%~10% 。跟人類的社會變遷越差越遠。而且永遠產生的都是一份過量的課綱,壓到教學現場趕進度。

從台灣體制外教育發現:只要一鬆綁課綱,同學自主學習空間馬上出現,而老師立刻陷入必須後設反思「到底要教什麼」「現場要怎麼教」的處境。

廢除課綱自然是做不成的,但增加課綱的柔度,以「班本課程」讓新知識新技能可以更快進入公共教育現場,則完全可行。

三、對青年的世代危機沒有提供團結解方

0~35 歲青年與未來青年的立身難題是集體的,如:

  1. 台灣同島一命的國家安全。
  2. 金融資本主義之下,擁有鑄幣權的政府與資本家將 85% 的新增流動性用於提高資產價格, 15% 的新增流動性才用於實業融資(皮凱提說的,但在過去三年疫情中被完美印證),使中產階級萎縮,青年世代在經濟系統中處於必敗之局。
  3. 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可能使大量的青年與未來青年由「無產階級」再成為「無用階級」。
  4. 全球暖化若未能順利治理,青年與未來青年將面臨巨大的國土危機。

這些共同命運,青年與未來青年的人際關係如果走向「原子化」必然無解;所以須要用「群學」的典範來養大下一代,讓青年與未來青年能有比今天更強的「網絡能力」,教育不改變,這一點做不到。

四、沒有促進台灣走向多元社會

台灣是一個多梯次移民構成的人口結構,只有走向「多元社會」才是穩定的解方。所以須要在教育現場中培養「認識他者,了解他者,接納他者,欣賞他者,關懷他者」。這一部分台灣教育沒有幫上忙。

理念與目標

一、開門辦教育

各級學校如果固守「城堡思維」,只想設法往城堡內運糧草,則台灣教育萬事無解。現在需要學校把自想像成「漂在資源海洋上的『學習基地』」,伸出許多軟管到社會的資源海洋中,汲取營養回來支撐同學們的學校。

二、以公共化促進教育公平

所謂公共化有五個原則:

  1. 平等取得原則,不是有購買力的能優先取得,沒購買力的撿剩的。
  2. 公益規準原則,內容與措施是依學習者福祉而定,不是依市場的賣相好而定(如幼稚園一窩蜂教英語)。
  3. 國庫分擔原則。
  4. 公開透明原則。
  5. 權責相符原則。

台灣國中小絕大多數由政府開辦,公共性是比較符合的,高中階段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後,政府每年注入 200~300 億,也有所推進。


須要再多加努力的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面:

  1. 學前教育公共化。
  2. 儘快結束台灣高等教育與階級固化之間的連結。
  3. 透過實驗教育取得自主學習機會,只限中高社經階層有此財力。

三、台灣社會的「去金字塔化」與教育的均優化良性的相互反饋

所謂「台灣教育去金字塔化」的概念請參考右邊的上下兩張圖。

但我們須再指出兩點:

  1. 對教育的影響,外部力量經常大於內部力量。
  2. 台灣教育能有逐步去金字塔的契機,是因為台灣整體社會在走向「多元社會」,不只是教育界人士努力的成果。對照韓國就很清楚,韓國教改的手段比台灣還「生猛」,但沒有用,因為整個韓國社會是更加金字塔固化。

教育的均優化也會幫助社會更有機會去金字塔化,兩者相互反饋。

四、促進師生「自主學習」

老師的角色由傳道、授業、解惑轉成陪伴、嚮導、教練。自認是「資深學習者」陪伴同學(資淺學習者),降低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不對稱性。讓學生當自己學習的英雄,而不是搶著去做學生學習的英雄。

而老師採取的最重要要領就是「拉高學生的高度、重用學生」。

依據台灣實驗教育的實踐經驗,老師只有透過以自主學習典範進行自我培力,才可能成為對學生有益的「自主學習帶領者」。

具體政策建議

一、建立「中央教育發展基金」

增加《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第十三條的第二項為:「中央政府得設立中央教育發展基金,應專帳管理,教育部主管預算於年度終了時應將預算賸餘滾存於基金,供未來年度繼續使用。其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由教育部定之。」

用以支持:

  1. 學前教育公共化
  2. 國中小生源縮減
  3. 高中再社區化

二、持續推動「學前教育公共化」

以「非營利幼兒園」為主軸,目標在緩解少子化,增加婦女勞參,協助脫貧,增進兒童福祉。

但:

  1. 尊重業者的經營選擇,如高端價高的私幼
  2. 維持多元的幼兒教育生態
  非營
利幼
兒園

準公共
私立
幼兒園

未加盟
準公共
私幼
  
公立
幼兒園
高端
私幼

三、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修改教育基本需求設算框架

以目前「教育基本需求設算框架」已無可能達成《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 23% 的政府法定教育經費下限。

新的「教育基本需求設算框架」除了再進一步降低每班學生數,增加每班教師數之外,還應加入「推動自主學習」專項經費。

四、班本課程進課綱

修《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修改其中的:

柒、實施要點

一、課程發展
(二)課程設計與發展

新增第六點:班級教師獲得校外資源或在班級自主學習教育基本需求內,設計學生參與治理之群學課程,得向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報備實施,其平均課程節數不逾每週十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