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宜蘭王處長討論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2021.5.18

實驗教育光譜平台計畫

一、和國教署至少攜手持續努力五年以上

三個核心:

  1. 以「實驗教育光譜化描述」為包裝,內核其實是實驗教育現場的揭露平台。簡單講就是「讓陽光照進森林」。
  2. 維運一個大體有公信力的評價社群。這一類的社群成長都很慢,最後才會管用。
  3. 每年產生 500 條評述資料。

四點基本認知:

  1. 無法優化目前的實驗教育審議,未來整個實驗教育將垮於「實驗教育審議」這個環節。
  2. 任何實驗教育審議的優化,都必須以「更好的實驗教育現場揭露」為基礎。
  3. 做一兩年沒用。
  4. 必須對外低調,對內透明。做不好,有價值的社群分子,就不跟你玩了,非常吃力而不討好。

二、架構層次

  1. 和國教署偏遠學校及創新發展科和振鐸要維持默契。
  2. 治理核心。
  3. 支持性組織。
  4. 主要評述者。(高度控管品質)
  5. 平台註冊者。

(一)治理核心與支持性組織

  1. 丁志仁:振鐸、各路教育倡議者(均優800位講者)、教育社運人脈
  2. 朱佳仁:自主學習促進會、對國內實驗教育生態很熟悉
  3. 陳怡光: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對個人自學的圈子很熟悉
  4. 鄭同僚/詹志禹:台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學界人脈、資料豐富
  5. 薛曉華:另類教育協會、學界人脈、…
  6. 曲智鑛:陶璽工作室、無界塾的副塾長、對特殊學習需求很熟
  7. 周樂生:宜蘭人文、其他實驗學校人脈
  8. 楊逸凡:青年自學生
  9. 林怡廷:島島阿學
  10. 縣市端:宜蘭縣教育處
  11. 家長端:待商議

(二)評述者

  1. 主要評述者:要問一問治理核心成員,高度控管品質,可以緩慢增加。其角色並不會出現在章則中。
  2. 平台註冊者:自願性的註冊者。

三、嚴格章則治理

  1. 註冊制度:
    • 註冊流程
    • 註冊者的權利義務
    • 內部平等書寫
    • 外部遵守揭露份際
  2. 社群自組織,尊重治理核心的討論結果
  3. 標示資料
    • 維度提議與確認
    • 資料標示格式
    • 不同標示資料的集成與加權
    • 註解資料格式(這才是最有價值的資料)
    • 註解資料的核實
  4. 資料保存與銷毀規則
  5. 工作人員嚴格按照章則與決議做事,杜絕「我跟老大說過了,老大說可以」
  6. 用後設分析,去連結人才庫(不一定要寫進計畫中)

四、實驗教育光譜例示

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一、整體構想

(一)想做的事

與國教署合作培力體制學校內能帶領「自主學習典範」的教師。

  1. 找 15 位分布在不同縣市的體制內老師接受培力,另有 5 位體制外的人士為同學:如社大、科普教育推廣者…。
  2. 運用 108 課綱之下提供出來的:體制學校「微型『自主學習典範』空間」。
    • 熟悉321個補助要點,擅長申請補助去推動校內的「自主學習課程計畫」。
    • 熟悉如何爭取課綱中的自主學習空間。
    • 有「開門辦教育」的人脈。
      1. 所有組課都可以和非體制學校老師當同學。
    • 有帶領同學自主學習的知能和素養。
  3. 如果順利,未來可協助國教署成立「自主學習輔導團」。
  4. 和地方政府合作。
  5. 和政大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合作。

(二)一○八課綱的影響

「自主學習典範」需要改變三個向度:技術選項、人際關係、價值觀。

一○八課網總綱的前三章(背景、理念、目標),調整了「價值觀」的部分,宣告走向「自發、互動、共好」,完全倒向「自主學習典範」;但四~七章仍維持傳統典範,並沒有同步去動「技術選項」、「人際關係」這兩個向度,所以靈魂跟肉體有點分離。這是不得不進行的妥協,但實驗教育領域不用進行這種妥協,所以有較快的進展。

到底在自主學習典範下有哪些​技術選項​要改變?你如果在​自主學習典範下你一定會三節連排;如果在傳統教學典範下,你一定會傾向一節一節排課。自主學習典範下也會傾向學期課表,在傳統典範會採取週課表​,就完全不一樣。​ 人際關係在傳統典範中會強調尊師重道,也一定會盡量拉高老師跟學生的階層差別,讓學生格式化​,格式化才有辦法讓千千萬萬班的學生在同時間上同一個進度。自主學習典範下的人際關係,會​拉高學習者的高度​,讓他不覺得他是小屁孩。一邊是一樣會叫起立敬禮坐下,另一邊是直接叫老師的名字,兩者在人際關係上完全不一樣。

但一○八課綱之後,跨領域統整課程加上學校可以做的課程,學校最多可以用八節做校本課程,這足以撐出一個「微型的自主學習空間」,只是還沒有完整的操作論述與操作實踐。

二、單位成本與經濟形勢

(一)民間的自主學習典範單位成本

勞基法 base 的「自主學習典範」(教師月薪 4.5 萬外加勞保健保勞退,一個月年終,師生比 1:7),學生單位成本是 18萬/年 ,成分如下:

  1. 導師:10.3萬/生.年
  2. 教室折舊:0.14萬/生.年
  3. 選修/組課:6萬/生.年
  4. 行政支出:1.58萬/生.年

主要是因為實施「班本課程」,再加上導師、家長、同學、合作課程共同分擔課務,使得成本下降。

(二)體制學校國中小(右圖)

  1. 2000年台灣實施《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後,政府教育經費和政府收入掛勾,和教育量體脫勾。
  2. 國中每生單位成本高於國小每生單位成本,但差距在逐年縮小。
  3. 2012年後,教育部開始合計國中小每生單位成本。
  4. 過去十年國中小學生單位成本每年顯著成長,原因是教育經費增加、學生量體減少。
  5. 2018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首度升破 18萬/年,2019年全台國中小學生的單位成本是 18.9萬/年,2020年一定會破 19萬/年。

兩種典範所提供的教育品質差很大,而家境貧富差異造成自主學習參與機會不同,底層的原因不是經濟性的。

三、培力內涵說明

(一)培力八階段:

  1. 尋覓適合培力的體制學校老師——本身是好的學習者、能接受新觀念、第二線還沒有因過度受重用而太忙、跨校跨縣市。
  2. 簡易面談——雙向選擇,減低風險。對參與培力的學員而言,這天是兩年期程的起算點。
  3. 舉辦共識營——讓學員「自組織」並建立治理架構。
  4. 組課共學——兩人以上搭檔組課,其中至少有一名是學員,讓學員「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須達 18小時×4學分以上。
  5. 場域修練——透過教育實務浸潤,長見識,並增進解決實務問題的能力。須達 120 小時。
  6. 組課典藏並完成學習履歷——課通天下,可信的能力表達。
  7. 成果發表——維持培力的水準。
  8. 加上社群培力後起者——生生不息,源遠流長。

(二)培力十特點:

  1. 目標在培養能帶領自主學習的「資深學習者」(類似傳統教學典範中的老師)。
  2. 希望「組課群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及學習習慣。
  3. 是一種學習典範的轉移,希望用來改善實驗教育、教師進修、終身學習、學前教育。
  4. 是一段「自我培力」,不是別人培力你,而是你培力自己。但也因此,完成率大約只能到六成。
  5. 落實「教育的自造精神」:回歸本質,自主學習可以這樣單純:每個「普通人」都能透過合作,動手打造符合自己需求的學習。
    日後相信你的學生:「每個人天生都有能力去調動身邊可用的資源,以解決他所面臨的任何問題」(成敗另說)。
  6. 自主學習:
    • 要儘量拉高同學的高度,減低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不對稱性。不要老想著做同學們的英雄,讓同學做自己的英雄。成就自主學習的是學習者對自身的看重,繼而引發的主動與認真。
    • 少做「外銷派」,專門外銷大道理給同學實踐,自己不實踐。老師自己有組課的經驗,日後才會認同同學組課,也才會知道怎麼陪伴同學組課。
    • 認為老師是資深學習者,同學是資淺學習者,雙方是合作共學的。進一步降低兩者之間的「不對稱性」。
    • 學員「自組織」,而不是學員被人家組織。
  7. 是「群學」不只是自學,是以社群為依托的「群學」學習模式:
    • 水平方向的合作,群學會使一個人進入以下狀態:
      1. 思考方式會由「獨自思考模式」切換到「討論模式」:
        • 要求自己的想法能清楚到可以解釋給同伴聽,而且讓他聽懂。
        • 伙伴之間會相互聆聽並產生聯繫。
      2. 相互糾錯:伙伴之間會有思考、見解、特質、專長等多樣性,互補之後才能加大,缺點減少。
      3. 分工合作:老天給一個人兩份本事,也沒有給人兩份時間。但伙伴們平行推動工作的不同部分,就能成就更大的事情。
      4. 資訊識讀的可靠性提高。
    • 垂直方向的合作:
      1. 梯次如屋瓦般交疊式展開 ,如圖:,前一梯次的後半會重疊於後一梯次的前半。
      2. 社群中有經驗前輩:如觀課帶領與發表諮詢。
      3. 垂直發展:社群新人、成熟者、精熟者、裁判者。
    • 網絡與協作:是一個個小的「學習公社」,在學習、經濟、生活三方面協作。
      1. 學習協作:找到學習需求相近的伙伴,一起群學。
      2. 經濟協作:對於學習的支出,伙伴之間「自給自足,公平分擔」。
      3. 生活協作:伙伴之間彼此將「組課共學」排到自己生活順位的前十名,不然組課會失敗。
    • 由協力單位構成支持網絡。
    • 每一門組課都要上跨校選修系統,都是一次對社會的說明與接觸。
    • 組課內容以 CC 3.0 授權釋出,是與天下人共學,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8. 平價的金錢負荷——公基金每人 NT3,000 ,90小時的組課約 NT 6120 。
  9. 足量的新典範浸潤——兩年內完成 72 小時的組課,120 小時的場域修練,1次成果發表。
  10. 對組課與學習歷程進行「準永久性典藏」——對「大規模的學習重新洗牌」進行當代適應;讓學習垂直發展、水平發展。

2021均優學習論壇議程邀約

  1. 本年是連續第十二年舉辦本論壇
  2. 日期:6.18~20
  3. 地點:全部議程均線上參會
  4. 主題:開啟教育的開放政府治理
    • 體制教育:殷童娟/李文富108基地學校
    • 實驗教育:陳怡光
    • 終身學習:楊志彬
    • 青年社群:楊逸帆
    • 在地代表:周樂生
    • 教育橋接:丁志仁
    • 技術發展:孫賜萍
    • 特殊教育:曲智鑛
    • 境內外交流:羅善文
    • 福留子孫:丁志仁

議程邀約請周樂生校長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