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蔡宜靜組長討論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

出自福留子孫
跳轉到: 導覽搜尋

2023.11.30

與前期相同點

一、自主學習核心四元素不變

自主學習典範的四大元素

自主學習的四個元素如右圖所示。包含: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無界學習,群學,前三者又是浸潤在「生活實踐」的背景中。

二、與課綱連結不變

  1. 「自發」主要連結:讓學習者參與治理自己的學習。
  2. 「群學」主要連結:互動。
  3. 「共好」主要連結:無界學習。
  4. 「生活實踐」主要連結素養定義(總綱 / 肆、核心素養 / 一、涵義):核心素養=知識、能力、態度+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

三、陪伴教師發展社群

  1. 仍徵求有意願的老師(志願軍),協助其他老師走入自主學習。
  2. 訪賢以教師社群為對象。
  3. 仍引導社群成員「自組織」。

改進的點

改進的原因:

  1. 在第一期計畫實行經驗中,就發現某些老師有「類似帶領自主學習」的作為,無法納入方案中。請參見附錄一。
  2. 對參與計畫者來說,投入的時間與精力,門檻太高。
  3. 設計的組課與實務浸潤,未必在教師的實際環境中,連結很深。而且多數年輕老師拿的是代理教師缺,實際環境改變很快。
  4. 「一位」具有帶領自主學習能力的老師,在現場孤軍奮戰,不一定有用,他需要有伴
  5. 行政減量是多數老師共同的願景。
  6. 即使地方教育局處長支持,作用也不大。

一、執行方向轉 90 度

以「簡易面談」招募教師,對其進行「組課」「實務浸潤」「成果發表」的培訓
轉為
訪賢(社群) → 討論其現有作法中含有哪些自主學習元素 → 討論有用的支持活動 → 提供協助 → 將其作為「類化」並納入「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 → 設計適合的「核結」模式 → 討論行政減量清單

二、用資源池取代組課典藏

  • 組課:是計畫推動單位定義的
  • 有用資源:推動自主學習的現場教師可以參與定義

三、課程泡泡與微進展並進

請參考本文附錄二(前期計畫所得)

執行主體工作

一、演進教育工作者的新圖像

  1. 本身是個好的學習者
  2. 至少花一部分時間(如十分之一)在和社會交流
  3. 至少花一部分時間(如十分之一)在和同行交流,並認同課程教學、社工、輔導三者協作
  4. 增加「陪伴,嚮導,教練」減少「傳道,授業,解惑」
  5. 願意拉高同學們的高度,例如:重用學生。

二、訪問十五個教師社群

  1. 他們已經是好的學習者
  2. 他們彼此間已有群學的經驗,需要的是轉化這種經驗到帶領學生上
  3. 提供他們跨群交流的機會
  4. 與他們共同反思他們作為中的自主學習元素
  5. 陪伴他們改善自己的工作。

三、提供跨群交流

提供 200 人次跨群的論壇式交流。

四、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

與計畫參與者共同完成〈自主學習現場樣態列表〉,及其相應的核結模式。

五、行政減量清單

與計畫參與者共同完成〈行政減量清單〉,並至少對其中一個項目,進行簡化性操作。

六、以福格行為模型布署提示系統

右圖叫「福格行為模型」,簡單表述為「B=MAT」,即任何行為只會發生於「動機」「能力」「提示」三個要素同時出現的時候。

它首先考慮兩個維度:

  1. 縱軸代表「動機」,人對一個行為的動機越強,越容易行動。
  2. 橫軸代表「能力」,人受限於時間、金錢、體力、專注力、人脈…等限制,不是有動機就有能力去追求的。

綜合以上兩者,得到中間這條曲線,它叫做行動線。行動線的右上代表我們有動機也有能力去做的事;行動線的左下代表我們或許動機不足,或者力有未逮,所以不會去做這件事。

提示和前面兩者不一樣,它要麼有,要麼沒有。在行動線右上時,它如果出現,我們就會去做。舉例來說:你昨晚沒睡飽,需要提神,這是動機; 7-11 咖啡一杯 55 ,你也買得起,而且店在上班的路上,路過去買也很方便,這是能力;剛好這個時候呢 7-11 透過手機發給你一張咖啡優惠券,這個就是提示了;動機、能力、提示三大因素都出現,必須來一杯了。你的購買行為於是就這麼發生。不睏的話你不會買,沒錢你不會買,手機沒跳優惠券,你多半在想其他事情,也不會買。

要促成特定行為發生,主要須要進行兩件事:

  1. 找出行動線與其右上的「提示反應區」,可以透過過濾掉動機不夠或力有未逮的人群來達成。
  2. 建立提示系統,可參考右圖。

右圖中:

  1. T1 是整個「小聯絡網」的「線頭」,每張「小聯絡網」只有一位。
  2. 由 T1 聯絡兩位 T2 ,和一位「提示放送對象」成員。
  3. 兩位 T2 各聯絡三位 T3 ,六位 T3 再各聯絡三位「提示放送對象」成員。
  4. T1、T2、T3 (虛線方框內),負有「系統性放送提示」的「責任」,所以應致贈酬謝。
  5. 虛線方框外即是「提示放送對象」。
  6. 一個小型聯絡網共 28 人,其中約三分之一是聯絡員。整體構成一個「可靠」的提示發布系統。

匯集若干個小型聯絡網即構成整個社群聯絡網。

在現場推進自主學習的必要性

  1. 由於生成式 AI 的迅速發展,以剛性課綱配合傳統教學典範的公校教育正在發生「價值沈沒」,須要探索引入自主學習典範的可能性,以增大演進節奏。
  2. 因應新生兒縮減潮,須要以地區中的高中或大型國中為中心,將地區內的高國中小編成「在地盟校網絡」。所以要注入學校「開門辦教育」的文化。
  3. 體制外教育對「自辦義務教育」的正當性進行爭奪,新辦的機構實驗教育漲價又太快,須要在公校教育中引入自主學習典範以維教育公平。
  4. 行政院基準委員會 112.7.12 決議:有關丁委員志仁及謝委員國清所提:「自主學習支援人力納入教育經費基本需求」一案,為審慎評估,請國教署就本議題辦理委託研究案,研究成果提行政院教育經費基準委員會 113 年度研究小組及委員會議討論。

附錄

一、自主學習現場樣態舉隅

  1. 組課:老師協助同學組課(老師提供大量的陪伴、OST)。
  2. 社團:依同學興趣與性向組織社團。
  3. 選修:提供選修課。
  4. 達人教學支援:開門辦教育,將鐘點費用於教學支援人員,如家長、各行業達人,來分享職涯或生涯的人生經歷。
  5. 行動學習:包含學生策畫、群學、移地三元素的學習活動。
  6. 參訪:學生參與策畫參訪。
  7. 主題備課:老師決定範圍,同學決定具體報告主題,老師陪伴同學預演,並提供指導。
  8. 補救教學:運用以上原則,用於補救教學,可運用校外人力。
  9. 市集:規畫跨校的學習市集。
  10. 共同觀影並討論:由小組或學習社群共同觀看影片,分析影片,並在映後舉行討論。
  11. 編輯報紙:約定主題與時間區間,由同學共同蒐集素材,並編輯成報紙,上台發表,互相觀摩成長。
  12. 說故事:同學先蒐集各種廣告、業配文中的故事哏,討論分析後,進行再創作,如變成微劇本。

在網際網路面世 34 年,維基百科出現後 22 年, youtube 出現後 18 年的今天,其實只要老師願意,能支持老師帶領學生自主學習的各路資源,已經如汪洋大海一般。目前需要的反而是能望向遠方的眼光,和離開固有舒適圈的勇氣。

二、幫助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方法舉隅(微進展)

階層名稱提供方法數
在單一活動中6
在單一課次中5
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中10
在整個社群 / 機構中10
在整個台灣推進自主學習典範16
走向自造型的人類文明

(一)在活動中增加學生參與學習治理的機會

  1. 提問與對話【自造+選擇】
    1. 同學可以提問、同學也可以回答;
    2. 隨機/輪流/指定某學生歸納;
    3. 再輪流補充
    4. slido:文字雲、問答和投票
  2. 討論【自造+選擇】
    1. 全班討論
    2. 分组討論再回來
    3. 討論要討論的內容是什麼
    4. 討論如何討論
    5. 辯論
    6. 互評或自評
  3. 遊戲【自造+選擇】
    1. 數獨、分組競賽、麻將、象棋、圍棋、鑰匙玩校
    2. 桌遊(财富流、三國殺)
    3. 電子遊戲(大航海時代、文明、我的世界)
  4. 書寫【自造】
    1. 自由書寫
    2. 寫便利貼
    3. 畫畫(各自畫、一起畫)
    4. 共筆(Etherpad)
    5. 問卷
  5. 輪流分享【自造】
    1. 相互訪談
    2. 抽卡牌
    3. 觀影
    4. 閱讀
    5. 書寫
    6. 討論
  6. 身體活動【自造】
    1. 角色扮演
    2. 場景演出
    3. 即興戲劇
    4. 實驗
    5. 舞蹈
    6. 手作

(二)在課次中

  1. 蒐集大家對此課次的期待【自造】
    • 學員們期待一致→課程方向清楚
    • 學員們期待不一致→引導分析釐清意見的異同
      →期待差異不大則折中進行
      →期待差異性大採軟投票(請各學員再次發表意見)
  2. 把課次分段,讓不同的人分段負責課程內容【自造+選擇】
  3. 增加人與人接觸的表面積,將老師對人的接觸,轉為眾人對眾人接觸【選擇】
  4. 給一小段機會,透過公意調整上課形式【自造+選擇】
  5. OST/OpenSpaceTechnology(開放空間會議)【自造+選擇】

(三)在一門課程的規劃與踐行讓學生參與學習治理

  1. 讓參課者一起決定:請誰來、花多少錢、大家怎麼分攤?
  2. 讓參課者決定整體或局部的行動,如路線怎麼走?
  3. 提供參課者即時共筆工具與文本累積工具(平等書寫)
  4. 催化五種共振:
    一、討論模式(討論)
    二、相互糾錯(糾錯)
    三、平行運作(協作)
    四、安全與信任(相挺)
    五、立約承責(立約承責)
  5. 讓參課者自行閱讀文本(廣義的)
  6. 讓參課者選組,由分組自組織,完成約定的任務
  7. 各組輪流分享,彼此看見。
  8. 對全體學員發問卷
  9. 讓成員選舉職員(職能之員),如觀察員,總務…
  10. 最後一堂課做大堂的整體諮詢,作為後續的調整的參考

完整的參考資料:http://quality-learning.net/wiki1341/index.php?title=2023論壇/自主學習帶領者培力